媒介批评就是对媒介产品以及媒介产品引起的媒介现象、营造的媒介文化给予价值判断。随着信息技术与大众媒介的迅猛发展,我们的时代日益成为一个媒介化的时代,我们的社会也日益成为一个媒介化的社会,人们无时无刻不生活在媒介信息营造的文化氛围当中,但是随之而来的一些负面影响也日渐产生。如:舆论导向时有偏差、有偿新闻屡禁不止、低俗之风甚嚣尘上、虚假新闻误导受众等,于是,人们难免要问:“谁来监督媒介”,在当今媒介环境下,媒介批评显得尤为重要。
从发展上看,我国媒介批评研究还处在一个起步阶段,媒介批评理论相对于实践更显得滞后。鉴于此,笔者对媒介批评进行粗浅探析,意在建立良好的媒介批评环境,促进媒介的良性、健康发展,提高新闻媒介舆论引导力,推动新闻活动更好地为受众服务。
媒介批评应运而生
有发展就有批评,媒介批评与大众媒介的发展相伴相随。改革开放前,我国报业处于相对稳定、单一的发展状态,主要以纸媒为主,而主导媒介批评的是党报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一些报纸以内刊形式进行新闻评阅。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媒介集团化、产业化如星星之火燎原,加之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使处于转型期的媒介面临着商业利益的挑战,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有市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如何寻求经济与社会两种效益的最佳结合点成为媒介讨论的焦点,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便是媒介批评。
由此可见,媒介批评凸显的主要原因有二:在主观方面有,党报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作风的传承。媒介批评实践深受新闻媒介重视,如:人民日报编辑部出版的《人民日报评报选萃》、《新闻传媒阅评》,对《人民日报》报系的报刊宣传报道进行监督、检查、总结,表扬成功经验,指出、分析存在问题。许多地方党报也十分注重评报活动,如:太原日报社创办了内部《阅评通讯》,后改为《报道》月刊,对本报社的报纸质量进行监督,向社会征集评报意见,反馈评报信息,提出改进建议,后来发展到业界代表和专家组成的评报组,对每日的报道进行点评,分析同城报纸新闻不同报道的优劣,评价哪个报纸对哪个事件的报道更能切中时弊,更有针对性、可读性等。这些既能保证新闻报道的质量,又能帮助报刊成长,对报业良性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同时,在主观方面还有,西方媒介批评的引入,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媒介批评研究传入中国之后,便得到传播学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迅速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在客观方面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与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必然结果。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媒介竞争日趋激烈,大批传媒匆匆上马,引起一阵混乱,相继又出现了扩版热,报纸杂志化,都在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渐渐地商业意识潜入新闻业务。时至今日,各种新媒体的兴起,使得媒介之间市场竞争愈演愈烈,在利益的驱使下以及满足部分受众的心里诉求,有些新闻从业人员经不起社会的种种诱惑,背弃新闻职业道德和真实性的基本原则,使有偿新闻、虚假新闻屡禁不止,不仅误导了受众,而且严重损害了媒介公信力,因此出现了“谁来监督新闻界”的呐喊声,媒介自身的发展规律决定了媒介批评的展开。而随着大众媒介的快速发展,从纸质媒介到电子媒介再到网络媒介,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媒介与受众之间的关系在发生着变化,受众不再是媒介产品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参与者,甚至是干预者。大众媒介的发展决定了媒介批评日益受到重视,一个媒介批评的空间正在形成。
媒介批评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迅速发展,尤其是各种新媒体的兴起,人们愈来愈离不开媒介,媒介干预生活的程度逐步加深,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媒介。毋庸置疑,蓬勃发展的媒介批评取得了不小成绩:一是新闻专业刊物上媒介批评的文章和学术论文逐渐增多;二是评价新闻媒介的书籍纷纷出版,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媒介批评实践对理论研究的推动。
值得注意的是,媒介批评的实践尚属于微观意义上的媒介批评,真正意义上的媒介批评在我国尚未成熟,媒介批评理论更显滞后。应该说,我国媒介批评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处于零星而杂乱的状态,要建立成熟的媒介批评理论体系和行之有效的机制尚需时日。
从实践说,一是整个社会缺乏批评环境。目前,新闻媒介往往声势浩大地评论一些事件,甚至为人们设置议题,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思维被“牵”着走,“该做什么,该如何做……”这些都由媒介规范着。二是媒介批评话语匮乏。如前所述,我国的媒介批评尚未发育成熟,媒介批评也未建立起自己的“话语”。当然,尽管时下也能看到一些零星的媒介批评的“话语”,但这些批评由于缺乏专业性、时效性,绝大多数流于空泛,既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也没有实际的效果。
从理论说,媒介批评理论研究的一些基本概念,或者尚未得到阐释,或者尚未得到学术界的共识,国内传播学界和业界对媒介批评存在一定的误解。相反的是,有的媒介批评理论研究者急于构架自己的体系,不能很好地切合我国媒介实际,玩弄概念游戏,让人望而生畏……
媒介批评的发展对策
如何才能让我国的媒介批评走上正常的轨道,推进新闻传播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呢?结合国外一些成功的经验,提出个人的一些看法。
第一,给新闻立法。只有推进新闻立法进程,才能把新闻媒介的一切活动纳入有法可依的轨道,才能把新闻自律上升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层面,通过刚性法律规范新闻从业者的行为。当然,新闻立法只限于在方向问题上“把关”,不可过多地干涉具体新闻业务。
第二,党和政府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作为媒介监管的主导力量政府,应在政策上、组织上、经济上给予保障,同时,对拒不接受管理的媒介工作人员给予惩罚。在这其中,健全的媒介批评监督执行机制尤为关键,只有建立健全的媒介批评和有效监督执行机制,才能在权力之间形成互相制约和制衡。
第三,提高全民的批评意识。如今的媒介是大众的媒介,是大众文化传播的媒介,而大众文化的媒介化对新闻媒介具有一定的反作用力,它作为一种大众的文化体系,总是站在大众的立场上说话。当新闻媒介出现漏传、误传、曲意奉承或恶意歪曲等损害大众及社会利益的时候,大众文化会传出一种抵制的声音,这种声音会对大众传播形成私下或公开的舆论形势,使新闻媒介能进行自我纠正。
第四,建立一支专业评论队伍。开放的新闻舆论环境,特别是来自公众对媒介权力的批评监督是体现一个国家民主水平的标志。那么,公众如何对媒介实行主动而有效的监督呢?公众媒介批评组织不失为一种最直接又有力的监督方式。在发动广大受众,形成全社会舆论氛围的基础上,我们应当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专业评论队伍,从受众中培养一批有知识、冷静、严肃的观察者来评判、监督报刊等媒介,我们亟需一批为新时代新闻媒介服务的批评家、评论家。
第五,新闻媒介自身的努力。大多数媒介面对批评都有一种自觉清醒的态度,能够客观公正地面对批评。新闻工作者的良知和职业道德固然十分重要,但任何批评终归要由媒介的行动来实现,无论是国家的法律政策还是普通受众的建议,如果能内化为媒介的行业自律行为,其效果自然会事半功倍,所以,加强媒介的自律行为显得尤为重要。对于来自各方面的批评与建议,新闻媒介应采取正确的态度对待,完善自己,取得受众的信赖,努力营造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媒介批评环境。
总之,目前我国媒介批评研究未臻成熟,要建立成熟的媒介批评理论体系,就需要海纳百川,从西方相对成熟完善的媒介批评体系中寻求可借鉴之处,从其它相对成熟的批评体系中吸取经验,并紧随中国媒介发展的实际需求,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理论联系实际,努力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媒介批评之路。(作者单位:太原日报)
王玉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