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是幼儿表现自己对周围事物的感受和内心意愿的最主要的方式。孩子们都愿意用画来表现他们所见到的、所想到的,表现他们所喜欢的、所厌恶的。经过小班阶段的绘画训练,到了中班,幼儿就具备了初步的记忆、想象和审美意识。有了主动创作,表现感受的欲望。那么如何正确指导幼儿的绘画活动过程,并使其从中体验创造的乐趣和成功的愉快呢?
教师要善于将所授内容进行艺术加工。
幼儿学习技能的内驱力来自他们在学习内容的吸引下产生强烈的自我表现愿望。因此,教师要将所授内容进行艺术加工,把技能自然地融入内容中,使幼儿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不由自主地被吸引到问题面前,并积极主动的思考、探索完成老师的任务。这里,教师是引导者,设置环境,提出问题,幼儿则是活动的主体。由于教法得当,环境轻松,幼儿参与活动积极,教学效果自然就好。
创作过程中帮助幼儿建立求新求变的创作思路。
绘画活动中,幼儿的行为是个体的。有时会出现画错的现象,对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幼儿对图像进行修改,再鼓励幼儿大胆想象改造。添加新内容打破思维定势。如有的幼儿会因为画错儿擦拭,或换纸重画或呆坐不动,对这种现象教师可即兴指导幼儿进行修改,帮助他们建立求新求变的创作思路。
鼓励幼儿大胆创作超越教师。
教师应引导幼儿创造性地开展活动,不必将图像、颜色、步骤都讲得十分详细,应给幼儿留有较多的创造余地。如教师可以有意提供一些不完整或错误图像,请幼儿帮忙修改,也可以说:老师就是想不出其他方法,请大家补充。在这种创作氛围中,幼儿个个信心十足,满腔热情,画出来的作品也千姿百态,很有创造力。
变评价过程为过程中评价,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成功感。
在整个绘画过程中,教师随时观察幼儿的创作。倾听其绘画时的语言并记录其思维的闪光点,随时对积极思维大胆想象的幼儿给予表扬。帮助鼓励那些能力一般或较差的幼儿树立自信,动手作画。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句“画的很好”,“很不错”,就能给孩子一种力量,使他们获得成功感、自信心。
展示作品、互相学习。
幼儿的美术作品是个性的展示,其中有许多值得互相学习借鉴的地方,因此向同伴学习也是十分重要的。作品展示本身就是对幼儿创作的一种肯定,教师要引导幼儿欣赏有创意的作品,指出其好的方面,如作品的构思新颖,想象奇妙特别,内容有童真童趣等等。同时教师还应在那些不起眼的作品中发现闪光点,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培养兴趣。大多数幼儿都有创新的愿望,也乐于在同伴面前展示自己的才能,有的孩子不愿展示作品并不是因为他的技能低下,而是教师没有很好的去引导。(作者单位:水利厅幼儿园)
兰登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