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深度报道

调融 调优 调高

—— 我省种植业结构调整纪实

  • 蔬菜温室大棚一角。

  •   大同市2018年的种植业结构是如何调整的?该市的“形势图”显示:在大同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中,籽粒玉米继续调减,播种面积为205.46万亩,比上年减少了16.8万亩;杂粮播种面积为182.84万亩,与上年基本持平;高粱播种面积为21.7万亩,比上年增加14.6万亩。在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中,油料作物播种面积为22.4万亩,比上年减少4.3万亩;蔬菜面积为40万亩,比上年增加16万亩;中药材面积为7.94万亩,比上年增加0.23万亩。在饲料作物播种面积中,青贮玉米播种面积为20万亩,比上年增加15万亩;苜蓿播种面积为5.25万亩,比上年增加4.05万亩。
      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处处长冀俊强说,2018年我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调融、调优、调高为目标,继续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调融:让农牧携手得双赢

      在怀仁市清水河乡石庄村的大片土地上,过去种玉米的耕地,如今却长出了紫花苜蓿。村里的种养大户朱玉泽告诉记者,对于庄稼人来说,现在搞生产经营可不能搞单打一,要搞农牧互补、农牧融合、农牧双赢。前几年玉米市场行情好,1斤卖到1元以上,人们都种玉米,结果造成了玉米供大于求,价格大幅下跌,跌到8毛左右。怎么办呢?单搞种植不好赚钱,我就搞种养结合农牧融合。于是,我响应政府“粮改饲”的号召,把种玉米改成了种饲草,种地养殖一起搞。就这样,2018年我把流转到手的1.2万亩耕地,全部种上了紫花苜蓿,事实证明农牧融合的路子还真是走对了。
      朱玉泽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自己家里养着1千多头奶牛,一年需要消耗大量的饲料。以前从美国进口紫花苜蓿,每吨3400-3500元。现在自己种植紫花苜蓿,一年收割四茬,亩产苜蓿2.5吨,剔除各种成本,仅此一项,每吨紫花苜蓿就可节省支出1000元左右。这样做不但省了钱,还使自家的奶牛有了充足的饲料保障,而且还能把自己剩余的大量紫花苜蓿卖给周边的牛羊养殖户,从中又赚一笔好收入。账的另一种算法是,他养牛能获得很多牛粪,而牛粪经过熟化后又是非常好的有机肥,他把自家的牛粪上到自家的田里,不但不需要花费钱,而且还养肥了地,又节省了买化肥的投资,一举多得。朱玉泽高兴地说,农牧携手路子宽,挣钱真的不发愁。
      记者从朔州市农委了解到,2018年该市按照农牧融合的思路,大力调整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促进农牧业协调发展,即继续推进粮食作物减、经济作物和饲草作物增的“一减两增”结构调整。调整后,全市粮食作物面积为218.4万亩,经济作物面积为119.6万亩,饲草饲料作物面积为182万亩。“粮经饲”的比例达到了42:23:35,农牧关系更加融洽。
      朔州市作为全国“粮改饲”的标兵,种植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牧融合发展,而与朔州相邻的大同市种植业结构调整同样取得了好成绩。记者从大同市农委获悉,2018年大同市认真落实国家“镰刀弯”地区玉米调整的指导意见,以生态畜牧经济发展的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因地制宜调整种植业结构,满足畜牧发展的需求。在稳定粮食产能的基础上,适度调减籽粒玉米,增加特色农产品,扩大饲草规模,着力构建“粮经饲”统筹发展,农牧互利双赢的发展格局。具体情况是:粮食面积为388.31万亩,比上年减少17.69万亩;经济作物面积为73.21万亩,比上年增加10.64万亩;饲料作物面积为25.2万亩,比上年增加19万亩。
      大同千叶牧草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高元平告诉记者,2018年公司将流转的土地拿出1000多亩种饲草——青贮玉米,走农牧相融发展的路子,从一年运行下来的情况看效益挺好。虽然耕地不是很肥沃,水肥条件也不是太好,但种植中玉808粮草兼用型品种,亩产青贮玉米饲料在3.5吨左右。按照市场行情每吨青贮玉米饲料410元的价格算账,每亩收入在1400以上。更为令人欣喜的是,种植青贮玉米饲料不仅价格高、效益好,而与当地畜牧业发展相配套,市场稳定又畅销。

    调优:让品种结构精而优

      我省是农业小省,放在全国来看体量上没有什么优势。但是,我省又是特色农业大省,特色农产品在全国有着独特的地位。在调整种植业结构中如何扬长避短,放大自身的优势呢?我省的做法是,在特色产业上下功夫,把品种结构调精调优。
      广灵县积极优化作物品种结构,精心打造特色优势产业集群。该县充分利用当地区域优势,以宜兴乡南房、三间房、直峪等村为核心区,涉及斗泉、梁庄、南村、望狐等乡镇,发展“东方亮”谷子以及其他无公害杂粮产业。以望狐乡为核心区,发展优质马铃薯产业。以斗泉、梁庄等为核心区,发展食用菌产业。通过连片发展,产业聚集形成产业集群,以此把特色优势产业做大做强。最具代表性就是食用菌和杂粮两大产业。
      广灵北野食用菌公司董事长赵斌说,全县种植业结构的调精调优,使食用菌产业成为当地农民的一个支柱产业,增收脱贫的致富产业。公司现在在斗泉、梁庄等三个核心乡镇和另外四个辐射乡镇,总计带动300多户农户,建起550多个菇棚生产香菇。其中,350个为现代化智能菇棚,可一年四季生产香菇,每棚每年可生产鲜香菇20多吨。其余200多个普通菇棚,也可每棚每年生产鲜香菇10多吨。由于公司为香菇注册了“北野”商标,进行了有机认证,积极打造品牌和知名度,因此,夏季香菇每吨可卖到1万元,就是春秋季香菇也能每吨卖到8千元。毋容置疑,食用菌已成为广灵县的一个大产业。
      在杂粮方面,广灵县培育了东方物华公司等谷子龙头企业,并在种植技术上不断探索和创新。2017年成功实施了“渗水地膜旱地机械穴播谷子试验示范项目”,2018年在全县实施“渗水地膜旱地机械穴播谷子试验示范项目”3000亩,省级有机旱作谷子示范封闭片1000亩,市级旱作农业示范片6300亩,使全县的杂粮面积发展18.88万亩,成为当地的优势产业。
      山阴县在调精调优种植业结构上做得有声有色。他们在“稳粮、优经、扩饲”的总原则下,突出抓住杂粮和蔬菜这两个特色产业发力。他们在全县杂粮主产区以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为路径,突出主导品种和特色产业,着力推广有机旱作农业种植模式,通过以“肥、水、土、种、技、机”多措并举,力推杂粮产业迈上新台阶。2018年,全县杂粮种植面积达到25万亩,呈现快速发展的好势头。同时,他们努力做精做细蔬菜产业,以市场需求为指南,结合当地蔬菜产业基础和生产条件,选择适宜的设施蔬菜和特色蔬菜,鼓励农民发展蔬菜产业。他们在马营庄、后所、张家庄等乡镇发展青尖椒、西葫芦、豆荚、胡萝卜等特色露地蔬菜3.8万亩。在马营庄、张家庄等设施蔬菜发展基础较好的乡镇,建起温室大棚100座,重点发展反季节黄瓜、西红柿、油菜等大棚菜。他们大量种植食用菌,使食用菌年产量新增7000吨。
      屯留县以高标准的特色基地建设为抓手推进种植业结构调精调优。他们以助民和跃东2个部级蔬菜标准园,一批市级蔬菜标准园,以及涉及9个乡镇90个行政村的2.7万亩的辣椒园为载体,建设绿色蔬菜基地;以民康药业3万亩中药材规范化种植项目为依托,打造中药材生产基地;以晋园绿色核桃科技有限公司、绿科园核桃有限公司、西贾诚凯专业合作社等为骨干,培育万亩绿色核桃基地;以屯留旖旎玫瑰种植园为示范,建设花卉基地。

    调高:让种地获得好收益

      调整种植业结构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把产业调强,让农民种地获得更高的收益,通过调结构,把农民的收益调上去。
      2018年,忻府区辣椒种植面积达到了6.1万亩。为什么农民明知辣椒种植管理挺费工,还是愿意种呢?因为辣椒作为经济作物收益高。大棚培育辣椒苗每亩纯收入在7000元以上,大田种辣椒每亩纯收益在2000元左右。这样的高效益确实是种植一般作物所无法相比。
      忻府区2018年继续实施种植业结构调整,在推进辣椒产业稳中向优的同时,重点扩大高油酸花生、甜糯玉米、富硒西瓜、红薯等高效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以此通过调结构提升农业产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他们优化产业布局,在高城、秦城、解原、奇村、义井等灌溉条件好的平川区布局效益高的辣椒、香瓜、甜糯玉米、蔬菜等特色产业。在适宜种植区,打破以乡村为界的小而散的产业发展模式,开展跨乡跨村的产业分工协作,打造集约化、专业化程度较高的生产区和产业带,逐步形成了“一带四区”:即以108国道、忻台线、忻宏线沿线形成温室、大棚、露地香瓜产业带;以高城为主辐射全区十八个乡镇办的辣椒产业集聚区;以合索、秦城、三办等乡镇办为主的大棚蔬菜产业集聚区;以解原为主,带动董村、播明等乡镇的甜糯玉米产业集聚区;以三交、庄磨、豆罗乡镇为主的杂粮产业集聚区。这些区域种植经济作物都获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
      忻州市玉米兄弟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张世元告诉记者,公司以流转土地以及和农民合作的方式种植甜糯玉米1000多亩,亩均收入在2500多元,亩均纯利润达600元。而这还是流转土地每亩都要支出一笔流转费,否则每亩纯利润肯定是超过了千元。记者调查发现,种植甜糯玉米的效益是不错,但效益更高的还有很多。秦城乡尹村惠农公司种植高油酸花生,每亩收入3500元左右。紫岩乡种植雪莲,亩产4000-5000斤,亩均收益达万元左右。更厉害的是温室大棚种植香瓜,每斤香瓜上市价格在30多元,每棚香瓜的总收入能达到5-10万元,就是移动大棚种植香瓜每亩的收入也在1-3万元。
      忻府区农民从调结构中获得了较高的经济收益,平定县农民同样也尝到了调结构的甜头。2018年以半沟村丰兴专业合作社为龙头,4个乡镇10个村的1000余农户种植红薯6000多亩。经过精心管理,不仅红薯的口感和品质有了很大的提升,而且产量也由上年的每亩3000斤提高到3400斤,价格由上年的1元提高到1.3元。这样算下账来,每亩的收益在4400多元。岔口乡西头岭村宏丰农业专业合作社种植青薯9号马铃薯,2018年平均亩产达到4000斤,每斤售价0.8元,亩均收入达到了3200元。农民高兴地说,由种植玉米改为马铃薯,收入竟然翻了3倍,这种植业结构调整,还真是把农民的收益调高了。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9-01-08期

    • 第2019-01-07期

    • 第2019-01-06期

    • 第2019-01-05期

    • 第2019-01-04期

    • 第2019-01-03期

    • 第2018-12-28期

    • 第2018-12-27期

    • 第2018-12-26期

    • 第2018-12-25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