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业结构调整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是农业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农产品消费升级的要求。所以,种地绝不能一成不变,而必须是以“变”应“变”。
种地要随着市场需求变。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供给侧提供的农产品要适应市场的需要,满足市场的需求。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随着市场的不断变化,适时调整种植业结构。前几年,玉米生产出现阶段性供求失衡,价格下跌。为此,国家提出在镰刀弯地区调减玉米种植面积的意见。我省朔州市作为国家“粮改饲”试点市,根据市场变化果断调整种植结构,将种植籽粒玉米调整为种植饲草。这样一来,不但解决了籽粒玉米价格下行,农民种地收入下降的问题,而且通过种植饲草,既保证了农民种地增收,也为当地牛羊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饲草保障,促进了当地畜牧业的发展。
种地要随着产业发展变。我省是一个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有381立方米,占全国的17%;亩均水资源量是183立方米,也是全国的17%。不言而喻,水约束对山西农业来说是硬约束。为此,我省因地制宜发展有机旱作农业,精心培育优良旱作品种发展节水作物,以此使农业产业更加适应资源和环境的要求。同时,积极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大力发展杂粮和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很自然,我省农业产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及内在变化,势必要求种植结构也作出相应的改变。
种地要随着消费升级变。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们的消费升级对农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倒逼生产者要不断调整种植结构,以满足消费升级的要求。过去人们追求的是吃饱,比较看重的是农产品的数量。而今天,人们追求的却是吃好、吃的健康、吃出品位,更加关注的是农产品的品质。怎么办呢?为了满足人们要吃好的要求,就必须努力丰富农产品的供给品种,不能再让人们有啥吃啥,而是确保吃啥有啥。为了满足人们吃的健康、吃出品位的要求,就必须大力生产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甚至是功能农产品,以高品质的农产品满足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魏贵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