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韶,生卒年不详。字螺峰,号螺峰女史、武林女史。钱塘(今杭州)人。
画家以平稳的构图,描绘了一文宦读书的情态及环境,阅者神情专注,侍童怀抱书卷,一手托衣服立于树下。树木间有竹丛片片,林间雾气缥缈。作品以赞美的情绪来描绘秋天景色,构图的平稳增强了画面的寂静感,而红叶与青松的对比用色,又在寂静中增添了活力和情趣。全画人物安闲,充盈着空灵悠然的气韵,可以说是画家心向天地自然、散淡襟怀的流露。整幅画以水墨为底,在树干、竹丛、坡石及人物肤色等处着赭石色、青绿色、红色晕染,感觉冷静清艳,细致温婉。款署:“螺峰女士,顾韶画。”钤印:“螺峰”(白)。
题识:分三段,三人所题。第一段是钟繇碑帖《力命表》中的一段:“臣繇言:臣力命之用,以无所立,帷幄之谋,而又愚耄。圣恩低徊,待以殊礼。天下始定,帅土欣戴。唯有江东,当少留思。既与上(公),同见访问。昨日宴见,复蒙逯及。虽缘诏令,陈其愚心,而臣所怀造膝之事。”其中缺一字“公”。第二段摘自翁方纲《石洲诗话》中的两首诗,其一“李杜光芒万丈长,昌黎石鼓气堂堂,吴莱苏轼登廊庑,缓步崆峒独擅场。”其二“文章烟月语原卑,一见空同迴自奇。天马行空脱羁靮,更怜谈艺是吾师。”第三段为翁同福《木笔花》诗两首,其一“丛竹蔽幽径山禽,时一声日光碎平。地坐久凉风生孤,客澹无虑闲云低。不行汲泉频潄齿,我与尔同清竹迳。”其二“书空咄咄竟何云,憔悴春风始惜君。移向蓬山沾玉露,一枝应已赋凌云。”翁同福《木笔花》诗两首应有缺句。
款署:“书为古虞先生正捥,沅青王宪中。”
“应古虞仁兄大人雅属即求教正。小农弟屈茂曾。”
“木笔花旧作二首录以应,古虞仁兄大人雅教,云樵弟翁同福。”
钤印:“叔和”(朱)。
“小农”(朱)。
“同福和印”(白);“云樵”(朱)。
扇骨:扇骨材质为玉竹。扇骨长30.6厘米。扇肩呈庙门肩。扇头为和尚头,扇头两则镶贴象牙圆形薄片,呈拱圆状并以扇钉为心刻有旋转辐射状线条纹,线条纹头部为山角纹。扇钉为牛角钉,钉面呈圆状且微拱。扇骨档数为十一档。扇面上口封裱蓝色绫绢。
大骨一面刻“桃叶渡青溪图”,款:“筱山写又作”;一面刻“春夜宴桃李园图”,均为阴文游丝刻,刻工细腻娴熟,人物形象细致。
《桃叶渡青溪图》:桃叶渡又名南浦渡,位于南京市秦淮区,是秦淮河上的一个古渡,地处秦淮河与古青溪水道合流处附近,南起贡院街东,北至建康路淮清桥西。桃叶渡是南京古名胜之一,位列于金陵四十八景。从六朝到明清,桃叶渡地处繁华地段,河舫竞立,灯船萧鼓。
桃叶渡,传说东晋书法家王献之有个爱妾叫“桃叶”,她往来于秦淮两岸时,王献之放心不下,常常都亲自在渡口迎送,并为之作《桃叶歌》:“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从此渡口名声大噪。久而久之,南浦渡也就被称呼为桃叶渡了。
今桃叶渡临河有一石牌坊,横书“古桃叶渡”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正面两侧楹联为:“细柳夹岸生,桃花渡口红。”背面为:“楫摇秦代水,枝带晋时风。”
南京秦淮河的桃叶渡与杭州西湖的断桥和扬州瘦西湖的二十四桥一样,更具浪漫色彩,由此也引申演绎出了无数浪漫的传说和催人泪下的故事。如宋人曾极的《桃叶渡》:“裙腰芳草拒长堤,南浦年年怨别离。水送横波山敛翠,一如桃叶渡江时。”清吴敬梓的五律《桃叶渡》:“花霏白板桥,昔人送归妾。水照倾城面,柳舒含笑靥。邀笛久沉埋,麾扇空浩劫。世间重美人,古渡存桃叶。”
《春夜宴桃李园图》:为明代著名画家仇英所作。《春夜宴桃李园图》是仇英的一幅杰作。它是以李白“春夜宴桃李园诗意”为题材,描绘李白与其四从弟,春夜于桃李园中设宴,斗酒赋诗的情景。在画幅中间偏下部位,大桌上杯盘佳肴,桌旁红烛纱灯,几上放着诗篇画卷。四位诗人,围桌而坐。右边的两位,一个举杯,一个提箸,似乎正在对饮;左边的一位,脸朝外面,正举目欣赏着桃花、夜色,或者诗已酿成,正在斟字酌句。而背向着外的一位,低着头,正要举杯畅饮,并若有所思。诗人们深深地沉醉在春、酒、诗的怀抱中。因为李白深解“古人秉烛夜游”的兴味,所以要在此芳园“序天伦之乐事”,尽情地“高谈”“咏歌”,“开琼筵以坐花,飞流觞而醉月”。
这里刻的《春夜宴桃李园图》与原画略有不同,主要是受限于竹骨面积小。不同处是:李白端酒邀月;侍童温酒。一上一下也有情趣。
附:仇英(约1509-1551)明代杰出画家。字实父,号十洲。太仓(今属江苏)人。长期住苏州。初为漆工,后改学画,师周臣。以卖画为生,精于摹古,不拘一家一派。粉图黄纸,落笔乱真。善画人物、鸟兽、山水、楼观、舟车之类,皆秀雅鲜丽。他以广泛的题材和工整细腻的风格,适应当时地主富商的需要。尤擅长人物画,创历史风俗的新格。画风流丽纤巧,为当代人物画的师范。画山水,喜设大青绿色,用笔萧疏,意境简远,工巧入神。他临摹的古画很多,对赵伯驹、赵松雪画用功颇深。
(作者单位:太原市崛山围山文物保管所)
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