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媒体生态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风云激荡下,传统媒体纷纷在融媒体方面谋篇布局。在这场变革中,传统媒体如何深刻把握融媒体传播规律,坚守主流媒体的公信与责任,为公众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新闻信息?重构和培育媒体人的“媒介素养”尤为重要。
媒介生态的变化与挑战
媒体融合改变了以往新闻信息生产和发布方式。以往媒体中,编辑记者只需要面对单一的媒介形态,而融媒体时代,媒介形态是多样的,信息是海量的,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借助新兴媒介,公民的话语权、民众的参与度被空前地激活,传播方式日益多元,传播对象日渐小众,在提高了传播速度效率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媒体过分追求点击率而忽略新闻真实性,所传信息泥沙俱下、甚至误导群众的现象。因此,整合并灵活运用多种传播元素,准确识别、判断、筛选真实可靠的信息,制作出有创意、有影响力的新闻作品是对“媒介素养”的考验。
“媒介素养”及其重构意义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在面对不同媒体的各种信息时,表现出的对信息的选择能力、质疑能力、理解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反应能力,也就是人们正确地判断和估价信息的意义和作用,有效地传播信息的素养。
融媒体时代,“媒介素养”由系统的、整合的、有机的多项内容构成,是媒体人借助新兴媒体,将客观事实告知公众的综合能力。它既要求媒体人具有辨别传播真相的新闻思维,也要求具备充分多元的新闻表现能力,还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具备适合受众需求、应对市场变化、避免低俗、媚俗、提升社会效益的能力。而传统媒体由于长期形成的“重采编、轻经营、弱化技术”的观念,导致人才结构欠合理,表现为“采编人才多,技术人才少;专业人才多,复合人才少;保守人才多,创新人才少”的局面。其新闻生产也由于受到严格的审核制作等流程限制,新闻呈现往往滞后于新兴媒体及自媒体,主流媒体的新闻不掺杂主观意见的表述与其他一些自媒体不受限、甚至虚假、非专业表述形成反差,这也是公众对主流媒体新闻关注度下降的主要因素。为此,融媒体时代重构新闻媒体的“媒介素养”,坚持弘扬主流价值理念,将社会效果和市场效果有机结合,实现新闻传播价值最大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媒介素养”重构路径对策
媒体的“媒介素养”除了体制、机制、设备、技术等方面的因素外,说到底是“人”的问题。传统媒体的融合转型,迫切需要懂移动互联网思维、懂数字开发、懂产品设计、懂用户体验、懂互动交互的“互联网基因”人才。融媒体时代,媒体的“媒介素养”重构是新闻职业素养建设的重要方面,重构路径对策主要包括:
1.思想重构。要深刻认识全媒体时代,各种媒介技术、形态和传播方式融合在了一起,只有培育和提升媒体人相应的“媒介素养”,才能更好地履行好新闻传播的职责和使命。在“人人都是麦克风”的当下,用户与媒体编辑记者的边界越来越模糊,用户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媒体人必须树立“走向公众”的思想,在鱼龙混杂的氛围中,更多地承担起为公众提供真实可靠权威信息,制约虚假、不道德信息,维护公平正义的社会责任。在长期实践中,传统媒体编辑记者形成了一套特有的准则和公共边界,具备专业知识,懂得新闻伦理,在新闻环境缺乏客观性、公共性考量时,在公众受蒙蔽或无法客观分析解读新闻事实时,编辑要对新闻事实进行挖掘梳理,呈现事实。
2.角色重构。融媒体形态下,传统媒体编辑角色定位发生了改变,不再是单一媒体的生产者,成为多种媒体的集大成者,并从幕后走向台前,对新闻进行动态管理。主流媒体不能停留在被动陈述客观事实表层,而是要在理解受众需求的前提下,主动思考哪些是受众最关心的、最贴近实际的问题,并加以分析、梳理、解释和传播,即由信息的接受者转变成为信息的提供者。主流媒体还要对受众市场进行细分,针对受众不同性别、年龄、职业、喜好等,优化资源配置,针对性地向他们提供所需新闻内容。
3.技能重构。新闻记者要有融媒体传播意识和复合型技能,记者既能熟练掌握传统新闻采、写、编、评的基本能力,又要能掌握图片、音频、视频处理等技术;编辑既有新闻策划和稿件编校能力,也要具备采写拍以及设计、剪辑、制作等专业才能。即要求编辑记者具有传统媒体和数字媒体兼备的操作能力,“十八般技艺”样样精通,提笔能写,对筒能讲,举机能拍,并能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将大量的素材等快速传回融媒后台,然后由编辑和技术人员进行多层次、多品种加工,全方位、全时段、多体裁、立体化呈现。
4.渠道重构。在新的媒介生态下,媒体普遍采用的内容生产、传播运营体系由“报(台)、网、端、微”等各种媒介共同组成,统一进行全媒体新闻内容的生产和加工。而随着移动客户端日益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最直接渠道,传统的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也都相继推出了手机类移动阅读方式,新型媒体灵巧便捷、信息呈现灵活多变,为了给受众提供更加方便优质的浏览体验,主流媒体新闻编辑在重构传播渠道的同时,应将关键信息、重点内容以易于阅读方式精炼、集中、扼要地用文字、图片、视频、链接等方式多元灵活呈现出来,抓住受众眼球。还要培育互动传播能力,为受众提供表达诉求、提出建议的空间,以适应不同媒体渠道和不同受众需求。 (作者单位:太原日报社)
李艳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