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正在不断提高,医保也从自费参保发展到基本医疗保险参保。因此,如果医保档案没有进行有效的管理,那么之前有关医保方面的事件就无法进行记录,从而也不能对医保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医保档案得不到管理,从而也不能对以往工作中的优势和弊端进行总结,无法促进医保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一、基层医保档案管理的现状
第一,虽然我国医疗保险事业得到了整体性的发展,但是我国基层医保档案管理却未得到领导的重视,档案管理人员管理意识也比较淡薄。目前由于我国已经实现了全民参保,虽然基层医保档案数量大幅度增加,但档案管理人员业务和档案设备资金没有增加。医保档案管理设备以及人力不足而使得档案管理出现混乱的现象。另外,部分档案管理人员自身也对工作缺乏认识,不仅意识淡薄,也不愿意从专业角度加深对于知识与技能的培养。长此以往,医保档案管理就将全面陷入“弱势”局面,走入不为重视的恶性循环。
第二,落后的档案管理方法导致管理水平偏低。医疗保险管理近年来业务量的持续增加,对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鉴于此,基层医保档案管理需要借助现代先进的技术手段以及高科技的信息工具来提升管理的工作效率。部分医保部门的档案管理业务甚至还未能实现电子化管理,这必然会影响到基层医保工作展开的效率。
二、做好基层医保档案管理
(一)加强领导的重视程度
由于陈旧工作习惯,许多基层医保领导过于重视医保的业务能力,而忽视了医保档案管理的工作。通过向单位领导汇报工作,让领导将医保档案管理工作的相关内容纳入日常的工作中来,列入工作的议事日程,列入年末考核,加大档案管理资金投入,配备专门的档案管理设备,提升专业医保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通过为管理人员提供以往医保档案管理的经验以及借鉴其他档案管理的经验来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并且要通过建立责任制来提高管理人员的责任心,使管理人员具有一个严谨的工作态度。
(二)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1.专业的档案管理能力
基层医保档案工作是一项复杂性较高的工作,这就要求基层医保档案工作人员具备专业的操作技能和全面的档案管理知识:首先,就专业的操作技能来说,在信息时代的发展趋势下,我国的医保档案信息库越来越数字化和网络化,在管理服务上也有着革命性改变,所以医保档案工作人员必须要熟练掌握数字化技术、信息存储技术、计算机操作能力、相关设备操作能力以及各种档案管理软件的操作能力,促使档案信息的管理服务更具电子化和数字化,从而确保医保档案信息的准确性及规范性。其次,就医保档案管理知识来说,档案工作人员应掌握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不仅要熟悉档案信息的业务工作,也要全面了解有关档案工作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从而保证档案工作能够符合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也使得档案工作更具有规范性、科学性及合理性,对于我国档案事业发展是极其有力的。
2.良好的职责素养
基层医保档案工作具有其机密性、严格性及政治性。基层医保档案工作人员是否具备良好的职责素养将直接影响着档案信息的安全性,因此,档案工作人员在进行档案管理和相关行政活动中必须遵循相关的基本行为准则。首先,档案工作人员应积极展开政治理论的学习,严格按照我国医保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进行有效的档案工作,在学习过程中也要将政治理论与档案工作的社会意识结合运用。其次,档案工作是一项具有机密性的服务性工作,档案工作人员在整个档案工作中充当着档案信息和档案利用者之间的媒介,这就要求档案工作者具有良好的责任意识和道德修养,确保在进行医保档案工作中能够自觉维护档案信息的历史事实,保证医保档案归档的真实性和档案使用的合理性。
3.加强基层医保档案管理的信息化
医保管理信息化建设以提高医保管理效率和科学决策为目的,以医疗保险信息的收集、传递、储存加工维护为主体。以往医保信息的收集靠人工完成,手工汇总、分析、核算,人员天天在科室收集数据资料,占据了科室大部分工作,管理信息滞后、不完善。为此,要做到将医保数据在内部互联网上进行筛选,建立报表系统,进行数据分析对比。要把医保档案信息化,将每位参保患者从入院到出院的信息进行实时管理,参保人员的医疗服务进行动态的、全过程监控。对住院患者的医疗、检查、用药进行全天候实时监控,及时掌握参保患者的动态信息,重点监控,及时记录,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到及时有效管理。医保档案种类多,数据量大,涉及的内容广,医保档案信息化可以节省存储空间,保存年限不受限制,防止信息丢失,查找简洁方便。数据统计准确率高,时间短,节省人力物力,节约纸张。 (作者单位:文水县医保中心 韩玉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