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方言是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基本载体和表现形式,是人民群众长期形成的语言习惯,是民族情感认同的精神纽带,方言对古汉语的研究,传统地域文化的发展以及汉语词汇的组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正如英国作家塞缪尔·约翰逊所说,“语言是思想的外衣。”但随着普通话的普及,汉语方言逐步被消弱,甚至有的汉语方言已经消失,因此,我们要保护和利用好我们的汉语方言,把传统语言文化继承和弘扬下去,为子孙后代留下珍贵的历史文化。
一、汉语方言保护的背景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理位置、不同的气候条件、不同的地域特色,会形成不同的人文景观,自然会产生与之相随的民族文化、语言文化。汉语方言最早大约出现在我国周代,根植于民间日常生活,充满浓厚的乡土气息。比如,北方方言里的东北话粗狂豪迈,与东北人性格的豪气有关。例如东北人说话大嗓门,直截了当,把“干啥”说成“gaha”,把“上哪儿去”说成“上哪疙瘩去”,表示认同就“嗯哪”一声等。再比如,吴方言里的上海话细腻清爽。例如普通话里的“脸”上海话是“面孔mikong”,普通话“很多非常”说成“交贯jiaoguai”。上海人说话细声细语,“姑姑”说成“娘娘”,“小意思”说成“毛毛雨”。汉语方言在传承着地方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受到了贸易往来、务工交流、语言环境、政策规定等方面的限制,汉语方言面临濒危的问题。
目前,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越来越重视。很多传统音乐、传统手工技艺、传统美术、民俗等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人类及时抢救和保护。但相对于传统技艺、习俗等相对零散的传统文化就较为忽视。虽然,也有一部分少数民族的语言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但是汉语言方言,却因为对于大家来说较为熟悉而一直游离在保护视线以外。
二、汉语方言的生存现状及危机
(一)普通话的普及,正一步步冲击着汉语方言土语的生存和发展。1955年召开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上决定实施推广普通话。经过多年的推广,在全国普通话的普及已经渗入到各行各业,公共交际语言已经公认为普通话。
(二)强势语言入侵汉语方言,汉语方言生存空间越来越小,格局越来越局促。经济发达的地区语言的渗透就比较快速和广泛,如广东话、上海话。网络语言和大众流行语言的推广方面,在很多年轻人中,已不再熟悉本地的方言土语,汉语方言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三)以方言为载体的多元化地域文化,正在逐渐消失。以太原为例,两种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戏曲曲艺——晋剧、莲花落,都是以方言作为载体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再比如,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和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昆曲、蒙古族长调民歌、京剧等,都是以地方方言为基础的文化遗产。如果汉语方言消亡了,那么以它为载体的这些文化形式也会随之消亡,其损失是不可估量的。
三、汉语方言存在的价值
(一)汉语方言是对人们全部社会经验的总结,是各地域民众整体内心世界的展示和真实思维的体现,是民间文化的活化石,并为文化的传承注入了鲜明的地域特色,具有显而易见的口传心授特质。比如,东北方言版的《猫和老鼠》,将这一滑稽的外国动画片,成功地加入了中国元素,“哎呀妈呀”“真往死里整啊”“那可不是咋地”……
(二)汉语方言反映特定地域的文化蕴涵汉语方言中有些含义丰富的词语,可以传递某种文化信息,形成特定的文化氛围。以民俗为例,比如太原的老地名“海子边”,“海子”就是太原方言,相当于普通话里的水潭、水池、湖泊。方言和民俗有着密切的关系。民俗的记载与传承依靠方言。比如,清徐徐沟灌肠制作技艺,历史就有记录,徐沟灌肠,在当地人叫做“罐掌”,是因为制作过程中的和面用手掌,食用时在手掌上往开切,因而取名时从字面上用了“罐掌”二字。
(三)汉语方言用简短的形式表达丰富的含义。比如,太原方言的“油”表达的是“老练”;东北方言的“咋整?”表达的是“怎么办?”有时汉语方言词语的含义韵味只有这一特定地区的人能意会,用普通话很难表达出来。比如,太原方言的“洋务”“外还”。汉语方言这种词语凝聚着劳动人民的生活经验,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
四、保护汉语方言的措施
(一)政府主导,社会和学者共同参与。采取积极的态度,清醒地认识汉语方言的濒危性。这项保护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公益单位和学者共同努力,统一规划和部署,全面开展濒危语言方言的调查研究工作。
(二)有体系、有重点地加以保护。采取搜集、整理、录音、研究的抢救性保护措施;保存那些活的仍在使用的汉语方言,实现汉语方言的自救,还要对现有汉语方言不断演化的过程进行记录,以真实地保存汉语方言演化的过程,方便后人研究。通过文化惠民活动、非遗展示展演活动,录制汉语方言歌曲制成音像资料、编成书籍等,对汉语方言进行适度保护。
(三)加强对汉语方言的宣传。媒体也可以助力方言保护。以太原媒体为例,电台主持人经常会使用太原话来主持栏目。再例如,东北方言,很多东北的电视剧如《乡村爱情》《刘老根儿》等,小品《不差钱》《卖拐》等,都有效地对汉语方言进行了保护和传播。
(四)利用旅游文化保护汉语方言。从文化旅游的角度寻找汉语方言保护的新途径。例如,组织游人观看地方戏曲、曲艺,到了东北就要听二人转,到了天津,就一定要听天津相声等。汉语方言与旅游相结合,一方面,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地域特色文化强劲支撑,汉语方言无疑是特色文化中更为鲜活和独特的部分;另一方面,汉语方言也需要旅游业作为实现自身传播的依附体和驱动力。
总之,汉语方言保护需要我们长期系统地去做,需要政府、民间以及广大群众的共同参与和支持。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传承中国的历史文化,保护中国璀璨的文化瑰宝;只有这样,才能增强人们的凝聚力、向心力,为共同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精神保证。(作者单位:太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苗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