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大众对历史和考古的热爱,文物考古类新闻报道也逐渐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但是,在新闻报道中,此类稿件比较难写,既要完全尊重史实,还要把晦涩、深奥的考古问题解读成通俗的语言,使文章兼具趣味性和艺术美学。尤其是在融媒体时代下,传播方式的多样化,更需要探讨如何让严肃、呆板的文物类报道突破和创新,从而扎根读者中间,变成一条喜闻乐见,长知识、增见闻的新闻报道。
尽管报道手段多样化 内容生产依然是“王道”
从之前的收藏热,到现在的博物馆热,公众对于历史文化的热衷程度越发彰显。山西作为文物大省,文物遗存较多,如何才能挖掘出与文物考古相关的文化素材,以适合公众的口味去讲好山西文物故事,并在融媒体时代,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风格,这是每位跑口记者所要面对的问题。但是,就笔者多年的从业经历来看,不管传播方式如何变化,内容生产和创造依然是最主要的核心价值。
(一)以专题报道抢“眼球”,讲好山西文物故事
山西有着5000年历史文明,在璀璨的历史星河中,每一个珍贵的文物,都能串起一个又一个的故事。因此,不要错过文物部门提供的每一则信息,以统领和发散的思维看问题,催生专题性和专栏性报道,形成合力格局。
晋阳古城是太原当地最为出名的考古遗址,这座承载着1500年历史的古城遗址,在2010年被列入首批国家遗址公园建设名录。虽说当时政府和文博部门并没有过多介绍实施计划,但是仔细思考过后,它的新闻价值很高,毕竟这样的一座遗址公园是关乎太原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载体。笔者经过思考后,就从公园建设、规划入手,结合近年来考古工作的进展,做出梳理和盘点,并以“三个考古人在晋阳古城接棒”的故事,串联了上世纪50、60年代到当下,考古人对于晋阳古城的研究和发现,将故事逐渐饱满和充裕起来。
以晋阳古城为报道元素,最终呈现了一期特刊,从该遗址的发掘到发现,再到最后考古成就关照现实的一些探讨,笔者做了一次全面的盘点和展望,让晋阳古城遗址的痕迹和轮廓逐渐清晰起来,也通过这样的报道,公众终于知道了这座早已被毁掉的城池曾经的辉煌之处,以及未来建成遗址公园后它所带来的文化价值。
因此在文物考古报道中,不要仅局限于眼前,要综合看待问题,全面考虑问题。
(二)从新闻通稿中挖素材,重新锻造稿件中的“卖点”
通常,文博单位会提供简要的考古报告来作为新闻通稿,鉴于文博人工作的严谨性,此类通稿晦涩难懂,简介直白,很多“故事”在呈现中就会消化掉。通常,笔者在面对新闻通稿时,需要仔细研究,找关键词,挖独特性和普遍性。
在写稿子的同时,也要换位思考,站在读者的角度来找到新闻事件背后的兴奋点和好奇点,以此着力采访。比如,在2018年度,山西的陶寺北春秋墓葬中发现了一名胎死腹中的女性墓主人。作为基本信息,新闻通稿中提及了一句,但站在读者的角度来看,或许会好奇,为什么胎死腹中?这个女性墓主人是谁?于是,便可以顺着自己的好奇点去挖掘,在严谨描述发掘过程和发掘成果的同时,去讲述现场,呈现该墓葬与众不同的特点。
随着采访的深入,笔者知道两则重要信息,一是文博人员要对女性墓主人的胎儿进行亲子鉴定,以此来证实是否与一侧的男性墓主人为亲子关系;二是了解到这对夫妻墓,妻子的墓穴在规格和陪葬物品中不亚于甚至要高于自己的丈夫,这有悖于春秋时期等级森严的丧葬礼制,那么是否因为妻子的香消玉殒,而悲痛万分的丈夫才会如此对待亡妻?因此,这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又成为稿件中的一大“卖点”,成为公众最为好奇和关注的内容之一。紧抓着两条线索,笔者写了名为《一场跨越2000年的亲子鉴定 有望揭开陶寺北墓地待解之谜》文章见报后,立刻吸引了国内诸多网站的转载,阅读量屡攀新高。
文物考古报道要想内容鲜活,充满可看性,就需要记者对于新闻内容重新锻造,让稿件鲜活起来,有了浓浓的人情味道,从而成为最接地气的文章。
紧抓融媒体传播手段 细腻之中增加公众体验感
融媒体时代下,新闻输出的方式有很多,为了让文物考古类报道充满趣味性,就需要增加公众的体验感,让文物“活”起来。与此同时,要注重嵌入式报道,让公众在阅读和欣赏的过程中,认为这件事情和我有关,从而增加认同感和关注度。
要紧抓融媒体的传播特点,可以用“新奇特”来吸引年轻人的关注。比如在2018年国际博物馆日时,国内几大博物馆的国宝就在新媒体传播平台上“活”了起来,灵动的形象加上幽默的配文,迅速成为网络爆款,转载量超过千万。以此来看,我们也应该在融媒体时代中,运用多重科技手段,营造某种意境,文物的呈现和出场方式,不再限于图片,应该能达到和公众的互动。
另一个方面来说,微信依然是融媒体传播的一种主要方式,在进行网络文字的生产时,也应该转变思维,可以以散文的方式、轻松的口吻来讲述故事,用细腻的笔触、合理的想象,让报道更加立体。现代人的阅读习惯已经从逐字逐句变成了快速浏览,在微信呈现时,可以配以大量精美的图片,以精致的图文吸引人,从而引发大家继续读下来,甚至参与其中的意愿。
如今的博物馆,提倡嵌入式的体验,目的就是为了让公众身临其境,放在我们的报道中,也应该营造这种体验式的氛围。比如在某项新开设的展览中,记者就能以游客的身份,去体验展览过程中的新鲜事、好玩事,然后再通过报道转述给读者,让大家对此事物有了关联度和认可,从而使报道更加有价值。
融媒体时代下,每个记者都需要成为多面手,从事文物考古类报道的记者也要紧抓上述特点进行大胆尝试,既要彰显一份报纸的厚度,也要成为一个城市的文化担当,更重要的是以接地气的文章,讲好文物考古的故事,讲好山西故事!(作者单位:山西晚报社 孙轶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