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播电视技术与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数字化的音频编辑、制作设备已成为一套独立的系统,数字音频软件技术的应用,使现今的音频、音乐制作水平日趋完善,大大提高了电视节目制作的质量和工作效率。我在太原教育电视台工作,主要完成数字电影、电视剧、专题片、晚会等节目的后期声音编辑制作、混音和小规模的配音等工作。在这里就参与影视制作谈一些关于音乐音响的实际运用方面的体会。
现代的影视艺术,也是声画艺术,只有画面,没有声音,是无声电影。音乐、音响不但使画面更具有活力,而且还能使屏幕形象更加具体、更有立体感,所以,电视编导都会对影片的声音质量非常重视。电视和电影虽然有许多不同之处,但是,它们都是通过画面语言、文学语言、音乐音响语言来完成的。只有这三种不同语言的完美结合,才能使作品声画并茂、魅力无穷,给观众带来高质量的视听享受。我们知道,画面具有空间的可视性,而音乐和音响是参与人物形象的塑造,融入影视剧的总体构思之中,则会使节目更具有活力。在影视制作时,我们都依据作品所表现的风格、剧情的发展以及每场戏的叙事节奏,来把握音乐音响的创作,总结不同的创作规律。
音乐有快有慢,有强弱之分,有旋律和“声部”之分,不同的音域成分构成不同的音乐主题,塑造不同的音乐形象。音乐速度的变化直接影响特定的音乐形象,但有时为了艺术上的目的,将一支旋律用不同的速度进行处理,结果获得的音乐感觉也是完全不同的。我们做过一次试验,在晚会中我们用同一首乐曲《茉莉花》通过改变速度让它配合现场情绪的变化,速度能改变一个乐曲的根本性质,一般来说,表现激动兴奋、欢快活泼的,多是与快速的旋律相配合;抒情的则往往利用适中的速度来配合;而伤感的则多与慢速相配合。
一、音乐是一种重要的编辑手段
栏目片头、片尾、片花的音乐,都起到了很好地渲染气氛的作用,同时音乐也使节目系统连贯有序,成为最好的间隔方法。音乐的美感效应能够渲染环境,使电视节目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传达信息深入,表现能力强。比如我台拍摄的纪录片《抗战之歌》里面将童声合唱歌曲《五月的鲜花》改编为慢速,配以当时民众流离失所的画面,音乐起到了很好地渲染画面气氛的效果。
二、使用音乐时,应注意情绪和气氛应该是一致的
在电视专题片中,音乐、现场声、访谈和解说词都很重要,必须讲究主次、层次和配合。用什么,用多少,都必须根据内容需要,忌讳多种声音同时出现和互相干扰。当需要解说词时,音乐、谈话和现场声都应该让路,或者把声音压低,反之亦然。多种声音并存,各唱各调,必然互相干扰,既影响信息传播,又破坏艺术美感。专题片中的音乐应具有特殊的概括力和感染力,能有效地延伸和深化画面内容和语言内容,能有效地升华作品思想内涵,能有效地增强画面、现场声、谈话声、解说词等艺术元素的感情色彩。总之,不管以何种形式出现,音乐都是作品整体的一部分,是被“吞并”的艺术,不能自成体系,不能过强过满。以少胜多、服从整体,是运用音乐的基本原则。
三、音乐在各个艺术门类中,能直达观众内心深处
音乐剧《西贡小姐》讲述了越战期间美国士兵爱上西贡歌女的爱情故事,故事以女主自杀收尾,剧中多个唱段通过男女对唱的形式来展现男主、女主真挚深刻的爱情,著名的单曲有:“Movie In My Mind”“The Last Night Of The World”“I Still Believe”“The American Dream”以及“Why God,Why?”其艺术感染力无法言喻。
音响语言是电视语言中最不具体最不准确的手段,它是属于模糊语言,但它又是最富于表现性和渲染性的因素。
有时在影视中,音乐也会充当音响的效果声,谈话节目中,乐器音响在有的地方就可作为效果出现,而不是作为音乐出现。在众多美国动画片中,例如:《猫和老鼠》音乐就经常作为音响来使用,它可以使猫、老鼠这一人物性格刻画更为生动,猫走路配以bass,刻画他的狡诈,老鼠则配以水滴声来刻画他的灵巧,用音乐来烘托赋予人物更丰富的内心世界,使画面的某些情绪得以延伸,使作品更动情、更感人。
对特殊的音响效果,像旁白、回音、变重音、变高音、电话语言等,可通过延时、混响、均衡、变调等对声音进行处理,然后压缩、复制、粘贴,准确地把声音导入到所处的位置,这样的效果在作品中就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影视艺术有别于其他艺术,只有声画结合、相辅相成,相互补充、浑然一体,才能使我们无论从视觉上还是从听觉上,得到享受与满足。 (作者单位:太原教育电视台 程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