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山西经济日报创刊40周年特刊

辛文峪:什么是记者最大的价值所在

  •   在报社资料室翻阅40年的《山西经济日报》合订本,一份泛黄的报纸上,一篇题为《贵粟新疏》的稿件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当寻访到它的作者——山西经济日报社原副总编辑辛文峪时,他感慨道:“这篇稿件的刊发,是当时报社锐意进取、敢于发声的一个缩影。”
      辛文峪回忆着,当时他是农村部主任,稿件从采写到见报,凝聚了他和时任副总编丁民等同仁的心血与勇气,体现了报社在特定历史时期“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锐气和担当。“那确实是报社一段充满活力、勇于突破的‘黄金’时期。”辛文峪眼中闪烁着光芒,“大家意气风发,不断寻找突破点,刊发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报道。”
      当记者问到《贵粟新疏》的标题灵感时,辛文峪作了简要题解:灵感源于西汉晁错的《论贵粟疏》,意在借古喻今,为当时的“三农”困境鼓与呼。这份对现实的深切关注和敢于表达的精神,正是那个时代报社风貌的写照。
      真正赋予《贵粟新疏》时代重量与勇气的,是辛文峪亲历的20世纪80年代末的“三农”困境。作为多年从事“三农”工作、主管报社农村部的资深报人,他目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土地承包制实施后释放的巨大活力,正被粮食价格“双轨制”所影响。同时,“无工不富”的政策导向掀起“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乡镇企业热潮。这些正是这篇稿件的采写背景。
      当时,理论界与相关部门并非对此无察,但“有看法没办法”,公开批评者寥寥。说到这里,辛文峪自豪地说:“当时报社汇聚了一批志同道合、充满理想和激情的同仁,大家经常为了一个选题、一个观点激烈讨论,碰撞思想火花。那种浓厚的业务研讨氛围和并肩作战的情谊,至今难忘。”
      谈及在报社的岁月,辛文峪充满感激。“《山西经济日报》给予我最重要的收获,远不止是一份工作。”他表示,首先是提供了一个观察时代、参与变革的广阔舞台。从静乐县、忻州地委到调入报社,尤其是长期分管农村报道的经历,让他得以将深厚的“三农”情结转化为服务社会的专业力量。“在报社工作期间,我能够深入一线、倾听民声,将所见所闻所思,通过专业笔触传递给决策者和公众,为农民说话、为发展建言,这才是记者最大的价值所在。”
      站在《山西经济日报》创刊40周年的新起点上,辛文峪对报社的未来充满期待:他希望年轻一代的记者编辑传承好报社“锐意进取、勇于担当”的精神基因,不断学习,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和职业操守。
      辛文峪深情地说:“报社是我职业生涯中重要的舞台,也是我心中永远的牵挂,衷心祝愿报社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把握机遇、再创辉煌,为山西的转型发展贡献更强大的媒体力量!”

    本报实习记者刘迎春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7-14期

    • 第2025-07-13期

    • 第2025-07-12期

    • 第2025-07-11期

    • 第2025-07-10期

    • 第2025-07-09期

    • 第2025-07-08期

    • 第2025-07-07期

    • 第2025-07-06期

    • 第2025-07-05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