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以来,国家共在山西安排重点项目23项,完成投资总规模155亿多元。山西是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中重点项目最多、投资最大的省份之一。这些重点项目的立意就是建立共和国经济的动力装置,然后再把它输送到四面八方支援全国四化建设。”这段文字取自于1990年5月10日《山西经济报》头版头条——《基石——重点工程建设在山西》。透过泛黄的报纸,那段上世纪80年代,在山西这片黄土地上用煤与汗、钢与火浇铸的工业诗篇依稀出现在眼前。
此文的作者——报社原时政评论员郭欣荣谈及35年前的采访过程时表示:“当时,全国刚度过短缺经济时代,沿海加工业快速兴起,能源、交通等重点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掣肘,面临较大需求,因此,建设好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意义重大。1990年5月初,省重点项目建设办公室召开重点项目建设动员会。会议结束后,我与时任报社总编室主任丁民进行了沟通,决定聚焦站在国家战略下、建设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对我省发展有何推动作用这一主线,采写一篇有深度、体现经济报独特见解的综述性通讯稿件。”
在那个没有网络的年代,采写稿件最是考验记者“四力”。郭欣荣通过收集动员会资料、整理发言素材、听取相关专家学者意见以及自己曾在太原市委工业部宣传处、太化集团宣传部担任理论教员所积攒的行业知识,用一周时间完成稿件采写。稿件刊发后,得到相关部门好评,省建设厅办公室负责人更是打来电话:“动员会开完一直没见经济报发稿,没想到你们憋了个‘大东西’,把我们想说的话都说出来了。”
然而,郭欣荣并不满足,他深知“坐在办公室都是问题,深入基层全是办法”。为探寻最鲜活的新闻素材,他毅然背起行囊,奔赴当年我省重点项目建设单位之一——古交市马兰煤矿。
在矿区的三天里,他头戴安全帽,跟着矿工们穿梭于巷道之间,听他们讲述开采的艰辛与坚守;深夜,他又围坐在职工宿舍里,与矿工们促膝长谈,记录下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正是凭借这种扎根一线的执着,他精心打磨出《火红的乐章》系列报道,最终荣获山西统配煤矿第二届“乌金”好新闻三等奖。
自1987年进入报社,郭欣荣先是在总编室兼任编辑记者工作,后又在财贸部、经济信息部、社会新闻部等部门担任部门负责人。“经济报从初期四部门联合主办到1993年被正式定为‘山西省人民政府机关报’,再到2003年划归山西日报报业集团,资源整合后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我在经济报近40年的时光,见证了报社一步步的发展壮大,咱们的记者个个能出大稿、写好稿,是山西经济变迁的忠实记录者!”郭欣荣感慨道。
《山西经济日报》即将迎来40岁“生日”。“作为老报人,曾经我们用钢笔丈量时代,如今年轻记者以数据连接未来。愿报社在媒体变革浪潮中继续勇立潮头,以深度内容守护纸媒荣光,用创新思维开拓融媒新局,让四十载积淀化作新征程的磅礴力量!”采访最后,郭欣荣为报社未来发展送上深深的祝福。
本报实习记者李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