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6月20日,在这间洒满阳光的办公室里,从业近40年的山西经济日报社原财贸部主任王晓华目光如炬,坚定的话语中深藏着对新闻事业的无限热忱。
从和顺大山走出来的理科生,到成为独当一面的媒体骨干,王晓华用一支笔、一颗心,在新闻路上笃定前行,而她的职业轨迹,也与山西经济日报社的发展紧紧交织,共同书写着岁月的华章。
我们的对话从1992年她采写的《三晋再涌开放潮》展开。“那年,我在太原看到第一家港式发廊亮起霓虹灯,同时也看到省工商局简报上的数据——上半年新增三资企业60户,相当于过去8年总和的三分之一。在邓小平南巡讲话后的关键节点,这个场景与数据的碰撞,让我敏锐察觉到,山西正迎来改革开放的新浪潮。”王晓华说。
彼时,报社也在积极探索市场化转型之路,报社领导将此报道重任交给王晓华,鼓励她“放手去干”。为了捕捉内陆省份的开放脉搏,她一头扎进外商、台商投资服务中心仅有20平方米的审批室,连续蹲点多日,全程见证了双喜轮胎10个工作日办结审批的全流程;在中英合资山西惠英公司开业现场,英国商人哈根展示的贸易台账,以及他“审批效率超沿海”的感慨,都被她一一记下……
稿件在9月1日头版头条刊发,迅速引起广泛关注。随后,又陆续推出《山西就是您的家》等系列报道。当时的省长王森浩率团赴港举行贸易活动时,许多外国朋友拿着刊登这些文章的剪报,主动找到代表团洽谈项目,一时间,山西的知名度在国内外大幅提升。这一系列成果,不仅是王晓华个人新闻采写能力的彰显,也让《山西经济报》在改革开放报道领域崭露头角,进一步巩固了报社在主流媒体中的地位。正如王晓华所说:“我们记录的不仅是数字跃迁,更是一个内陆省份打破封闭的决心。”
在报社工作的近40年里,王晓华辗转多个部门,担任过编辑、记者、部门主任等多个职务。每一次角色的转变,都伴随着报社的发展需求;每一次的挑战,都离不开报社给予的信任与支持。在中博会、山西能源博览会等重大活动中,她多次带队承担采访报道任务,从策划方案、分配选题到现场调度,都有她干练的身影。
回顾近40年的工作经历,王晓华感慨万千:“我亲眼见证了报社的发展壮大,从最初条件简陋,到如今办公环境不断改善、发行量稳步上升、影响力持续扩大,我感到无比自豪。这些年,我与报社相互扶持、共同成长。报社为我提供了实现新闻理想的平台,让我能够用手中的笔记录时代;而我也希望通过一篇篇稿件,为报社的发展贡献力量。”
展望未来,王晓华衷心祝愿《山西经济日报》能够持续坚守初心,在媒体变革的浪潮中不断创新,创作出更多有深度、有温度的新闻作品,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本报记者李若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