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六月,阳光洒在堆叠的报纸合订本上。每一页报纸、每一道褶痕、每一个铅字……似乎都在静静地诉说着一个真实的新闻现场。
翻开一本珍贵的《山西经济日报》原版报纸合订本,时间指针拨回25年前:一篇调查类报道《六条人命换不来一份良知》,因报道客观、揭示真相、警醒世人,获得2001年度山西新闻奖一等奖。25年后的今天再次回顾,字里行间的震撼仍如叩响的洪钟!
这篇报道出自彼时山西经济日报社社会新闻部记者郭延斌之手。25年前,在沁水县特大洪水灾害中,一起人祸悲剧悄然上演:沁水县人民法院司机高历驾驶吉普车送传票,行至沁翼公路苏庄段梅河河槽便道时,遭遇了罕见的洪水袭击,车上六人遇难、一人幸存。岸边上千村民目睹了这一惨案。
“接到报料,我抓起提包就赶往长途车站。”现任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的郭延斌回忆道,“抵达事故现场已是傍晚,我顾不上休息,直奔遇难者家中。那位因目睹亲人溺亡而近乎癫狂的老人,数次悲痛欲绝,无法接受采访……其痛心疾首的样子我至今难忘。”
回到住处,郭延斌连夜梳理线索、撰写提纲。次日,他继续走访村民、救援人员、涉案单位及县领导,逐步揭开真相:沁翼公路建设期间,因责任单位违规未另建便道,致使群众与车辆冒险在河槽通行,而本应于7月20日汛期前完工的公路却未完工。事发当日,河道违规施工堵塞行洪,高历和其家人因保护国家财产,欲把熄火的吉普车推动重启行至岸边,不料洪水瞬间袭来,最终错过逃生机会而遇难;事后,相关方企图以天灾定性掩盖人为责任。
采访完毕,郭延斌迅速赶回太原连夜成稿,还原了“天灾背后的人祸”真相。文章见报后,引起省市相关部门关注。当地也立即行动,封锁危险河槽便道,在相关路段贴上警示牌,对遇难者家属进行了安抚赔偿。
“本是一场可以避免的天灾,却最终酿成惨祸。”郭延斌因此抑郁许久,“如果相关单位对民众生命财产安全不那么漠视,如果遇难者不抱有侥幸心理而是迅速逃离,那么一切都有可能出现转机。”
“笔墨书写正义,良知守望民生。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说话,不是选择,是天职。”2004年,因工作表现出色,郭延斌从山西经济日报社调离,进入新的岗位。“从山西经济日报社到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再到如今的省委统战部,自己离开报社已有21个年头,但那段宝贵的记者经历,成为我日后工作中坚守初心的精神底色。”
郭延斌说:“新华社社长穆青曾说过‘勿忘人民’,这四个字深深烙印在每位调查记者的骨子里,也深深印刻在如今作为人民公仆的我的心里。这一生,我感恩报社对我的培养,是她让我见证了许多难忘的瞬间。如今,《山西经济日报》迎来了40岁的生日,我唯有送上深深的祝福:‘生日快乐,越办越好!’愿她继续为山西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鼓与呼,成为更多人了解山西的窗口,也激励着我在新的岗位上继续为人民服务。”
本报记者郝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