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3点,龙城夜色中的灯光依旧明亮。记者见到山西经济日报社原副总编辑李宏亮时,他正伏案工作,神情专注。虽已年过六旬,其眼神依然明亮,透着一股不知疲倦的劲头。
话题不经意间转到24年前那篇为无数山西中小企业带来希望的报道——《一道道大餐端上来——探寻我省中小企业贷款新路》。“2001年,还未完全脱离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阴影。那时候,企业真的很难。”李宏亮声音沉稳地回忆道,“当时全省近六成中小企业快被钱憋死了。银行不敢给钱,尤其是私营企业,没担保就贷不到款,眼瞅着有些好厂子要垮……”
时任山西经济日报社采访中心社会新闻部主任的李宏亮,以其新闻敏锐性和职业敏感性,及时捕捉到国家层面政策开始救市的信号以及省内破冰之举——山西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组建运行。
能想到这个题材的破冰意义,也能预见采访的艰难,但李宏亮身上有股“轴”劲儿。
“最难的是让银行开口。那时候,四大行一提给中小企业贷款就摇头,‘风险大’‘不够格’是常话。一个支行的行长私下跟我说,‘贷出去款却收不回,谁负责?’”李宏亮实话实说。
为了摸清情况,李宏亮开始了繁忙的采访。“太原、大同、临汾,我去了不少地方,找了40多个人,包括企业老板、银行与担保公司负责人,还有政府干部。”在他平淡的话语中,不难听出当时采访的艰难,“担保公司刚起步,帮成的企业不多,但每一个例子都金贵。我得把这些‘火星子’写实了、写活了,让大家看到路在哪儿。”
2001年3月30日,《一道道大餐端上来》刊登在《山西经济日报》头版,反响十分热烈。
报道里,他掰开了揉碎了讲担保公司怎么运作、挑啥样的企业帮、头几个月效果咋样……他还抓住当时中国人民银行行长讲话中的一个关键,点明“小老板也能敲开大银行的门”这个信号。
“报道登出来那几天,我电话就没停过。”李宏亮嘴角泛起笑意,眼中闪烁着激动,“老家很多人给我打电话,问这消息是不是真的。”
这份“轴”,跟着李宏亮走过了整个职业生涯。1988年,他从山西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一脚踏进报社大门。这30多年来,他获奖无数,用笔记录着山西经济的脉动……
他还有份“暖”。虽然对自身要求严格,但他对年轻同事的教导总是充满耐心:“报纸印出来,白纸黑字,错了就改不了。”“年轻人组版前,要先过稿子。”“做版做细节,但也要考虑全盘。”……记者想起他常说的那句话:“你们年轻人才是报社未来的希望,但千万要记住,稿子比天大。”
30多年的坚守,一份执着的梦想,一段坚韧的经历,李宏亮用他的“轴”与“暖”,诠释着一位老报人对新闻事业的无限忠诚。岁月流逝,那头浓密的黑发和眼中不灭的神采,仿佛是他职业激情永不褪色的注脚。
本报实习记者仝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