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山西经济日报创刊40周年特刊

郝大为:岁月无声墨留痕

  •   在记者的印象中,郝大为采写的新闻报道以舆论监督类为主,且笔锋犀利,其实这是我的一种错觉。翻看《山西经济日报》合订本时才发现,30多年里,他也采写了许多有分量、有影响的经济类新闻报道。
      《改革冲击波》是郝大为2000年在山西经济日报社农村部任编辑记者时采写的一篇新闻报道。时至今日,谈起这篇报道的采写过程,他依然能将那些受访者的名字脱口而出,令记者惊叹。而他娓娓道来的讲述,仿佛令人又回到了那个激情澎湃的岁月。
      “《改革冲击波》这篇报道是我采访思路反转的作品,印象非常深刻。”他说,“2000年11月中旬,柳林县的几个农民兄弟到报社反映情况,说他们是柳林电厂(以下简称“柳电”)的临时工,现在无缘无故被辞退,希望报社能为他们讨回公道。受报社委派,我和同部门的陈刘锋便前往调查采访。”然而,通过深入采访,柳电因改革出现的一个个新现象让他思路反转。正式工抢着竞争之前只有临时工才干的脏累苦岗位,企业出现前所未有的活力,这正是改革带来的新气象。
      郝大为说:“那次采访,我们白天与企业领导座谈、走访职工,晚上在没有暖气的招待所里披着被子、烤着电暖气讨论稿件框架。等我们采访结束离开柳林时,稿子已基本成形。”
      这篇稿件见报后,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柳电的上级单位——省地方电力公司的领导看到报道后,把柳电的改革作为经验在全系统推广。此后,郝大为连续两年对柳电进行追踪报道,先后采写了《超越的魅力》《精神的力量》。
      郝大为印象深刻的采访报道还有许多。翻阅他保存完整的采访手记、手稿,那些已经发黄的稿纸,印证着他们那一代新闻人对待新闻事业的热爱与实干精神。
      1993年,郝大为代表报社参加我省第一届“三晋环保行”采访,40多天内,他骑着自行车,行程达1000多公里,采写稿件10余篇;1995年,他采访报道引黄工程建设,一个多月时间里三赴偏关、宁武,写出引黄工程系列报道6篇……这些经历他至今难以忘怀。报道刊发后引发的社会反响以及同事们的认可,一直是他前行的动力。
      30多年记者路,风雨兼程。27岁那年,在人生最好的年华,郝大为通过招考选拔进入山西经济日报社,这里为他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从那时起,他就立下一个目标:每年都拿一个新闻奖。此后,在编采岗位的20多年,他将中国经济新闻奖一、二、三等奖及山西新闻奖一、二、三等奖都收入囊中。
      一朝选择,三十载无悔。“是报社给了我发展空间,是朝夕相处的同事让我体验到团体的温暖。无论在编采岗位,还是经营岗位,那段岁月都是我不能忘却的记忆。”郝大为感慨地说,“记者是锻炼人的职业,你们已经是挑起报社大梁的一代,要倍加珍惜、不负韶光,不断学习、努力前行。”

    本报记者张剑雯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7-14期

    • 第2025-07-13期

    • 第2025-07-12期

    • 第2025-07-11期

    • 第2025-07-10期

    • 第2025-07-09期

    • 第2025-07-08期

    • 第2025-07-07期

    • 第2025-07-06期

    • 第2025-07-05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