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2000年前舜帝在运城盐湖畔的吟诵,成为南风集团名字的源头。而当记者郑亦工踏入弥漫着刺鼻化工气味的厂房时,古老诗篇的温情与企业转型的阵痛,在他笔下碰撞出《南风的中国功夫》——这篇发表于2002年的报道,成为山西经济日报社40年历程中一个闪着微光的瞬间。
郑亦工,山西经济日报社原时政新闻部主任,现就职于山西广播电视台新闻融媒体中心外宣部。2002年初,已经做了9年记者的郑亦工在山西经济日报社现代周刊部工作,部门要求两名主力记者每人每月完成两篇5000字的经济深度报道。“我们采访一个星期,写作一个星期,循环往复,工作强度极高,非常费脑筋,但锻炼人!”他回忆道。
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彼时,外资品牌横扫中国市场,中国品牌能不能抵御外资品牌的涌入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当时,咱们自己的品牌经受着重大挑战,汽车、彩电、日化产品样样如此。”郑亦工说道。
郑亦工锁定南风化工——这家依托运城盐湖资源的企业,正试图从原料生产向品牌塑造转型。“它身上也许暗藏着关乎中国品牌生死存亡的故事。”
20多年后,郑亦工仍清晰记得当年踏入厂区的冲击:“化工产品的刺鼻味儿扑面而来,现在回想起依然印象深刻。”南风化工的工作人员陪他彻夜长谈,既展示盐湖资源优势的底气,也坦陈国企转型的隐忧。“对方说的许多担忧,后来都变成了现实。”
在报道中,他写下南风“从原料生产向品牌突围”的探索,也提出“企业不进则退”的警示。南风化工成为他记者生涯中“第一个深入调研的企业”,这篇报道也成为他日后观察分析企业的基础样本。
放眼今日山西,郑亦工依然感到难以言说的惋惜:“日用消费品领域我们山西的品牌所剩不多了,只剩汾酒、陈醋、小米、牛肉等少数几个响当当的品牌,而这里面大多数沾的是地域性特产的光。山西曾经辉煌一时的海棠洗衣机没了,春笋电视没了,我们只在工业品领域有一些知名品牌……卖品牌比卖产品要高一个台阶,山西的企业还是要在品牌经营上下功夫。”
采访中,郑亦工特别感念报社赋予的成长沃土:“报社专注经济领域,学术气氛相对活跃……”正是这种宽松而专注的环境,让深度思考和独立采写成为可能。
他难忘那段在报社“野蛮生长”的日子:“管束少不是放纵,是让专业判断扎根。”在弥漫着化工气味的南风化工车间里诞生的思考方式,成为他解剖企业的“手术刀”。
值此《山西经济日报》创刊40周年之际,郑亦工送上诚挚的期许:“愿报社把全省独家的经济报道做得更好、更有价值!”
岁月见证着企业的潮起潮落,但一篇报道穿透时光的力量,以及一家媒体对专业精神的坚持,始终在时光的河床上闪闪发光。
本报记者王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