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农业农村部印发《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实施方案》,要求各地推介一批可借鉴可复制的典型案例,依托农交会、农民丰收节推介优质产品,讲好品牌故事,营造良好氛围,赋能乡村振兴。俗话说:“酒香也怕巷子深”,创建一种具有我省特色的宣传推介模式,对于“三品一标”的塑造和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不妨多些新理念、新表达、新技术的柔性举措。
要挖掘优秀文化内涵。三晋大地底蕴深厚,这里的不少农作物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气息萦绕不绝。此次入选今年全国“三品一标”典型案例的大同黄花,与蘑菇、木耳并称为“素食三珍”,自古就有“莫道农家无宝玉,遍地黄花是金针”的佳诗美誉。又如沁州黄小米,清康熙皇帝曾御赐“沁州黄”,这一顶级官方背书使其荣担山西小米的典型代表。当历史文化内涵被忽视时它是平面的,被重视被挖掘时又能“脱壳”出深度、厚度甚至高度,如此立体鲜活、引人入胜的农产品,何愁天下无人知?
要讲好“三农”故事。要善于运用新的视角、新的表达方式、新的媒体平台,讲好我省农业、农民、农村的“三农”故事。“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就是一则描述农民辛勤耕作的好故事,作为悯农的金句深入人心,流传千古。注入新时代元素,表达方式独辟蹊径,让每个故事有思想、有情怀、有价值,借助直播、短视频、公众号等新媒介的传播效应,自然能够擦亮农产品领域的“晋牌”。如晋祠大米软糯香甜,需要长久精心培育、呵护,可以以植物视角等,讲述一株晋祠大米的种植、生长、商品化等全周期故事,定会让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
要运用新兴科技。在运用新科技方面应当做些加法,让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手牵手,发挥各自技术优势,形成宣传引导合力。大数据能够“捕捉”消费者的偏好、习惯,更好地调度农产品资源,弥补地区差异,丰富百姓的“餐桌文化”,是市场这只无形之手的有效有利补充。借助人工智能的“外脑”,可以提升农产品链条的标准化、专业化程度,让每颗种子品种质量达到最优,让品牌最大程度焕发光彩。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在农交会、农民丰收节上革新展示场景,让农产品可观、可感甚至可“吃”。
当然,宣传引导只是一种辅助方式,核心关键还是要注重农产品本身,确保品种不变质、品质不变味、品牌不变色。
沈鑫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