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践悟

乡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就要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过程中,从乡土文化的优势出发,坚持以文化人、以文铸魂,发挥好文化和经济的相互促进作用。
  乡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孕育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诸如尊祖尚礼、守望相助、患难相恤、坚守诚信、光前裕后、崇尚正义、天人合一、顺天应时等文化符号,无不源自古老的田间乡里,滋长在深厚的乡土文化土壤中,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至今仍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农耕文明大多是先民们在与大自然同生共处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包括乡规民约、耕作制度、农业技术、农时谚语、婚丧嫁娶礼仪,无不传递着重要的农时观念,是始于农耕时期的重要遗存。曾经遍布我省乡村的木匠、石匠、毡匠、铁匠、瓷匠、小炉匠、泥瓦匠等工匠及其古老手工技艺,既凝结着人类的文明智慧,又满足了乡民们生产生活的需要,也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乡愁记忆。丰富多彩的古村落资源承载着厚重完整的乡土文化,耳熟能详的根祖、大院、古堡、边塞、窑洞等文化汇集成为独具特色的乡土文化景观。遍布乡村的各式各类、各个时代的庙宇中,相对保存较为完整的庙宇建筑及建筑物内不同时代的丰富彩绘等,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教化作用。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独特性和农耕特色,如端午节的粽子,从糯米、红枣、粽叶等食材,到一些地方捆绑粽子用的一种叫做马莲的植物,无不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古老的黄河文明、长城边塞和近代晋商的繁荣,造就了我省富有特色的小戏曲、小戏种、三玄书、大秧歌等遍布南北,成为千百年来重要的乡村艺术和娱乐活动。山西是具有光荣革命历史的省份,三晋儿女在党的领导下舍生取义、浴血奋战,谱写了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这些早已沁入三晋大地上的红色文化资源,无不是山西乡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乡村振兴需要乡土文化赋能与支撑。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目标,不仅需要政策的支持、资金的投入、人才的保证,而且需要挖掘发挥乡土文化根与魂的重要作用。从产业兴旺的角度看,乡村产业要实现特色化发展,必须立足于对乡土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利用。特优农业、文旅康养、农副产品加工,甚至于一些工业化的产业,都离不开与乡土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只有融入乡土文化元素,产业才具有特色与地域优势,才具有竞争力;从生态宜居的角度看,打造乡村景观文化,实现宜居宜业宜游,发展集村落、田园、人文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等为一体的康养小村镇,需要突出体现人与文化、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从乡风文明的角度看,农耕文明所孕育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农政思想以及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体现着深刻的和谐、共享、低碳理念,对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等具有重要意义;从治理有效的角度看,乡土文化的重要表现之一是伦理文化,村民交往有着固定的伦理位置与道德角色,并形成了趋同的价值观念和伦理规范,这是乡村治理中引导乡村风气和凝聚乡民人心不可替代的力量,符合乡村振兴战略中对乡村治理的法治、德治和自治原则;从生活富裕的角度看,传统乡土文化对追求和向往富裕的生活赋予了许多美好的寓意,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在新时代实现,更坚定了我们全面建设美丽乡村、扎实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信心与决心。
  弘扬优秀乡土文化,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弘扬乡土文化,必须坚持辩证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要坚持发展传承,不断赋予乡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加快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一方面,对资源禀赋具有显著优势、产业支撑较强的乡村,应坚持高点定位,立足良好经济基础和资源特点,将优秀乡土文化与产业布局有机融合,用文化的视野讲好产业发展的故事。另一方面,对虽具有深厚文化底蕴、悠久历史、独特风貌但没有进行深入挖掘与开发的乡村,要统筹规划,按照“一村一品”的思路,坚持保护、利用与发展并重,通过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和传统建筑,传承民风民俗和生产生活方式,推动乡土传统资源转化为促进乡村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资源。一要保护优秀乡土文化资源,既要加强对乡村田野、河流、水系、森林、文物古迹、传统村落、古树名木、传统建筑以及民间文化等的保护,又要加强乡村戏曲、曲艺、技艺、美术、民族民间歌舞、节庆等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二要促进乡土文化产业发展,通过乡村文化旅游、演艺娱乐、民族民间工艺品、民俗文化体验、民族节庆以及特色会展产业等多种形式,促进文化创意与特色农业融合发展,提升乡土文化的附加值。三要构建现代乡土文化发展体系,勇于突破乡土文化传承发展的瓶颈,借助互联网、新媒体等平台加大推广力度。四要培养乡土文化传承人才,建立乡村文化人才培养机制,深入挖掘和培养乡村艺人、工匠、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等乡村本土文化人才,引进一批高层次乡村文化研究、文化传承、文化创新的高端人才,加快乡土文化的挖掘与研究。(作者:山西潇河产业金融研究院 薛毓文)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2-27期

  • 第2023-02-26期

  • 第2023-02-25期

  • 第2023-02-24期

  • 第2023-02-23期

  • 第2023-02-22期

  • 第2023-02-21期

  • 第2023-02-20期

  • 第2023-02-19期

  • 第2023-02-18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