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民声

让诚实守信成为职业道德之魂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倡导“诚信为本”的理念和传统,并成为各行各业最普遍、最基本的要求。一个市场主体的诚信意识、诚信行为、诚信品质,关系着良好市场环境和社会风尚的形成,必须继承发扬中华民族重信守诺的传统美德,弘扬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诚信理念、诚信文化、契约精神,推动各行业各领域制定诚信公约,加快个人诚信、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宣传推介诚信先进集体,激励人们更好地讲诚实、守信用,努力提高全社会诚信水平。
  诚信建设至关重要。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与市场主体有着千丝万缕、不可分割的联系。任何行业市场主体的诚信状况,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生改善都具有重要影响。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也是信用经济。加强行业市场主体信用建设,有利于规范市场秩序、降低交易成本、防范经济风险,也是推动政府职能转变、简政放权的必要条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要求必须加强各类市场主体诚信建设。越来越多的市场经营者也认识到,诚信是安身立命之本,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源泉,打造百年老店不仅取决于经营能力,更取决于诚信程度。
  涵养诚实守信的行动自觉。诚信修养是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过程,就是要把“守诚信”的道德传统内化为个人的价值追求,外化为自身的行为方式。就是要勤思善审,时时自审言行是否符合诚实守信精神,自觉提升“守诚信”的精神境界,就像赵师傅酒店坚守“商无信不富,人无信不立”的理念,做重诚信、要口碑的“良心人”,真正把诚信理念贯穿到经营的全过程。就是要明辨笃行,面对诚信和利益相悖的道德情境,能够明辨是非、坚守底线,信奉守信光荣、失信可耻,做到诚信为本、操守为重。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使“守诚信”成为自觉的行为遵循。
  弘扬诚实守信的文化价值。弘扬诚信文化、营造诚信环境,离不开社会各方面的参与和支撑。需要发挥社会各方面力量的积极作用,引导广大市场主体依法诚信经营,树立“诚信兴商”理念,大力宣传诚信企业和个人,营造浓厚社会氛围。同时,加强对失信行为的道德约束,完善社会舆论监督机制,加大对失信主体的监督力度,依法曝光社会影响恶劣、情节严重的失信案件,形成对严重失信行为的舆论压力和道德约束。加强对企业负责人、学生和青年群体的诚信宣传教育,加大对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的宣传报道和案例剖析力度,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筑牢诚实守信的文化根基。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常瑞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9-13期

  • 第2023-09-12期

  • 第2023-09-11期

  • 第2023-09-10期

  • 第2023-09-09期

  • 第2023-09-08期

  • 第2023-09-07期

  • 第2023-09-06期

  • 第2023-09-05期

  • 第2023-09-04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