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评论

培育融通创新生态

  在科技创新的海洋中,并非只有巨轮才能远航。我省中磁科技二十年磨一剑,深耕钕铁硼永磁材料细分赛道,凭借一片小小的磁钢,拿下国内轮毂电机磁钢市场40%的份额,荣获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称号,成为推动融通创新的典型范例。
  融通创新的根基在企业。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是破局的关键。要持续破除壁垒,鼓励大中小企业携手,联合创新、协同创新,开展大企业“发榜”小企业“揭榜”活动,加强技术交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组建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持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推动融通创新离不开平台支撑。我省着力打造16条省级重点产业链、24家省级特色专业镇,为助推产业转型积蓄了强劲动力,也为融通创新提供了广阔空间。不久前,省工信厅发布《山西省重点产业链能级跃升2025年行动计划》,进一步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持续延链补链强链,实现产业链从中低端向高端跨越。特色专业镇,汇集了我省大部分传统优势产业,亟须推进共性技术研发、产品标准互补等,形成具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加快向创新型专业镇迈进。
  融通创新贵在因地制宜、用好优势。我省能源资源、原材料、算力等优势明显。发挥好怀柔实验室山西基地、中科院山西煤化所以及我省中试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的作用,加快突破技术瓶颈,如开发煤基特种燃料、煤基炭材料等高附加值产品。
  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中之重。我省在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现代消费品、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上具备良好基础,需持续加大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推动更多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上生产线。我省高速飞车、氢能发展、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发展取得积极进展,需细心呵护、加快培育,努力在未来发展中争得一席之地。
  创新根本靠人才。既要着眼于引进,更要立足于培养,打造一批高端化、专业性、复合型人才。持续优化人才政策,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解开束缚科研人员手脚的“细绳子”,让各类人才充分涌现、活力迸发。
  融通创新重在融合、要在畅通。更好发挥市场和政府“两只手”作用,加快构建公平竞争市场环境,打造“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就一定能推动各类创新主体深度融合、创新要素畅通流动。

陶风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7-01期

  • 第2025-06-30期

  • 第2025-06-29期

  • 第2025-06-28期

  • 第2025-06-27期

  • 第2025-06-26期

  • 第2025-06-25期

  • 第2025-06-24期

  • 第2025-06-23期

  • 第2025-06-22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