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滚动开展开发区“三个一批”活动,不仅带来经济发展的“增量”,更持续释放促转型、补短板的综合效应,推动“增量”加速蝶变为“新量”。
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根本上是要实现新旧动能转换。从“一煤独大”到“多业并举”,山西正处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深化全方位转型的窗口期,在此过程中,如何通过做优“增量”,进一步促进新旧动能平稳接续转换,尤其是破解长期存在的要素配置效率低、创新生态薄弱等堵点,着力构建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协同共进、资源优势与创新优势深度融合的发展格局,成为破题关键。
科技创新是推动增量向“新量”转化的核心驱动力。不久前,怀柔实验室山西研究院承担的循环流化床快速调峰关键技术投入工程应用,未来有望带动新能源、燃煤灵活发电装备制造业产值近百亿元。要聚焦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新能源技术攻关和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深化对外开放合作,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培育壮大创新主体,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让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切实将创新势能转化为发展动能。
人才培养与引进为增量转化为“新量”注入持续动力。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培养体系,依托高校优质资源,聚焦前沿领域定向培育专业人才。同时,深化校企合作,通过订单式培养、实训基地共建等模式,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此外,还需以更开放的姿态吸引更多的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来山西创新创业,用优厚待遇、创新平台与发展空间,将人才“引进来”“留得住”,以人才汇聚创新智慧,为新动能的培育和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政策支持与产业生态构建是实现“增量”到“新量”转变的重要保障。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简化审批流程、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聚焦产业发展痛点与需求,提高政策供给的针对性和精准性,为新动能的培育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通过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加强跨部门、跨区域政策协同,消除政策执行壁垒,形成政策引导、市场驱动、多方协同的良性发展格局,助力产业发展实现从“增量”到“新量”的跨越。
绿电外送全国排名第一、“新三样”出口屡创佳绩、智能工厂蓬勃兴起……全省正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以产业“含新量”推动发展“含金量”,定能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