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阳泉矿区融媒体中心,张晓丽手捧一枚熠熠生辉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讲述着外祖父张培谋的故事,“这枚纪念章,是姥爷一生最珍视的荣誉。”
1924年,张培谋生于山西昔阳一个贫苦农家。童年饱受饥荒折磨,12岁便挑煤养家。1937年日寇入侵,他目睹亲人惨遭杀害,14岁毅然加入八路军。游击队员递来的土制手枪,让他稚嫩的手第一次握紧了保家卫国的使命。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从军队到地方,他始终冲锋在前。转业后扎根基层,以严谨忠诚的家风诠释革命者的初心。这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正是他毕生奉献的见证。
张晓丽拿出家庭相册轻抚照片。相册里的张培谋身着中山装,勋章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小时候最着迷姥爷的战斗故事。”她指着其中一张说,“有次听他讲战场经历,我忍不住问:‘您当时才十几岁,不怕吗?’记忆中,姥爷望着远方轻声回答:‘上了战场可顾不上怕,就想着打胜仗报仇,把鬼子赶出中国!’”
1940年8月,八路军在华北发动百团大战,阳泉作为晋察冀与晋冀鲁豫根据地的战略枢纽,成为破袭正太铁路的核心战场。日军在此实施“囚笼政策”,狼峪车站的碉堡群如毒牙般扼守着要道。
16岁的张培谋随28团夜袭狼峪车站。草鞋磨破双脚的他,紧握排长给的手榴弹,在信号弹亮起时冲向敌碉堡。子弹穿透他的左肩,他仍死死抵住射击孔,直到爆破成功。卫生员包扎时,他望着硝烟喃喃道:“乡亲们的仇报了。”经三日激战,八路军最终全歼守敌,摧毁日军对铁路线的控制。
阳泉军民在抗战中付出巨大牺牲,参与大小战斗3000余次。从娘子关防御战到七亘大捷,这片土地用鲜血铸就了“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丰碑。张培谋和无数战士的忠肝义胆,正是百团大战“打破囚笼、振奋民心”历史意义的生动注脚。
1947年,张培谋随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在缺粮少药、疟疾缠身中坚持战斗。1948年负伤致残后,他转业到煤矿,在井下挥汗如雨却笑称“活着干活就是福气”。张晓丽说:“姥爷生前总是说,比起牺牲的战友,能建设新中国已是知足。”
2020年,1924年出生的抗战老兵张培谋“归队”,享年96岁。“永远跟党走!”张晓丽含泪回忆,这是姥爷弥留之际留给子孙最后的嘱托,也是一位老共产党员用生命写就的赤诚篇章。
吴鹏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