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美食

年年有余品鱼肴

  •   古往今来,“鱼”与春节结下了不解之缘,形成了情趣盎然的春节“鱼”文化,尤其体现在年夜饭上。
      我国食用鱼历史悠久,《诗经》等文献中记载有多种供食用的鱼类名称。《礼记》等文献中还记载了用鱼加工而成的制品。《后汉书·左慈传》已有松江鲈鱼入馔的记载。宋代《图经本草》将鲤鱼列为“食品上味”。元代王恽在《食鲈鱼诗中》谓其“愈啖味愈长”。清代《随息居饮食谱》《调鼎集》均有鱼类烹调的介绍。发展至今,鱼已成为人们膳食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目前,鱼在烹饪中的运用相当普遍,主要有以下几类:有的整鱼制肴,即将鱼经过粗加工后,可用于焖、炖、红烧、干烧、油淋、氽等,如“家常焖鱼”“红烧鲤鱼”“干烧鲳鱼”等;有的剔肉出骨,即将鱼肉整片剔下,去净刺骨,再用于切丝、片、条、丁、末等小形状,宜于炸、熘、爆、炒等,如“双色鱼丝”“熘鱼片”“爆鱼丁”“糟炒鱼片”等;有的制作泥茸、馅料,即将鱼去骨剔肉剁成泥茸,以此制成鱼丸、鱼糕、鱼饼等;有的造型艺术菜肴,即将鱼留头尾剔去脊骨,或剔肉并在上剞上各种花刀,使鱼肴出现各种艺术形态,如“菊花鱼”“盘龙鱼戏珠”“金毛狮子鱼”等,使鱼肴的烹调融食用、审美于一体。尽管鱼的烹调方法各异,但春节食鱼都预示“年年有余”之意。
      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我国以鱼为主料烹制的名鱼肴众多,在新春佳节,走南闯北时,品味一下各地的名鱼肴,别有一番韵味。
      民间有“无鱼不成席”之说,尤其是年夜饭,家家少不了一条鱼,因“鱼”与“余”谐音,寓意“年年有余”,象征新的一年里,丰盛有余。在鱼的选择上,有的地方用鲤鱼,象征“鲤鱼跳龙门”,有的地方用鲢鱼,以示“连年有鱼”,有的地方用鳜鱼,寄寓“富贵有余”,等等。在烹调方法上,各地有所不同,但都寄寓“年年有余”之意。如江西赣州有名菜“鱼头鱼尾羹”,以鱼肉和蛋黄拌和做成鱼身,做成后将它淹没羹中,另将鱼头鱼尾露于碗盆两头,以“有鱼”隐喻“有余”。在一些没有鱼的地方,干脆就用一条木雕的鱼配在菜盘里,以讨个彩头;鱼,在民间吉祥画中也得到体现,如春节时民间常见的小孩骑在鱼背上的吉祥画。也有画两条活蹦乱跳的鱼组成“双鱼喜庆图”,或将鱼与莲画在一起,称为“年年有余”。因“鲤”与“利”谐音,鲤鱼图就称为“吉利有余”。金鱼与海棠则喻为“金玉满堂”。年画中还有以人伴鱼图、娃娃抱鱼图、鱼倚莲图、双鱼爆竹图等应景,讨个吉利。民间剪纸亦有以鱼为主题的,如“鲤鱼童子”暗喻“连年有余”。山东流行的彩色门笺中有染色的“双鱼”图,一年换一次,喜迎新春。民间还有击罄举鱼儿戏图、鱼瓶插戟图等图案以喻“吉庆有余”。有时,在出现鱼或鱼的图像时,也直接出现书有“年年有鱼”的点题文字,使图文并茂,增添喜气。
      鱼肉鲜美,人人喜食。据分析,鱼肉中含蛋白质、脂肪、矿物质,此外还含有维生素A、D。鱼肉中的蛋白质属于完全蛋白,且易于吸收。鱼肉脂肪含量低,且所含的脂肪主要是不饱和脂肪酸。鱼肉还含有钙、磷、铁等多种矿物质。鱼肉还具有较高的食疗价值,常吃鱼类有益身心健康。中医认为,黄鱼味甘性温,具有滋补填精、开胃益气的功效,对虚老不足、食欲不振、便溏等症具有一定的疗效;鲈鱼性味甘温,有滋补、益筋骨、和肠胃、治水气之功效,对脾虚泄泻、小儿疳积、滞食消瘦等症有疗效;鲤鱼味甘性平,有利尿、消肿、通乳的功效,可治疗水肿胀满,乳汁不通等症……
      新春佳节又将来临,此时阖家欢聚,品味亲手烹制的鱼肴,既可一饱口福,又可讨个彩头,共祝愿明天生活更美好,年年富足有“鱼”(谐音“余”)。

    缪士毅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1-24期

    • 第2024-01-23期

    • 第2024-01-22期

    • 第2024-01-19期

    • 第2024-01-18期

    • 第2024-01-17期

    • 第2024-01-16期

    • 第2024-01-15期

    • 第2024-01-12期

    • 第2024-01-1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