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播的电视剧《底线》终于播到了尾声,在电视剧的快意恩仇里,我们与《底线》里的法官们相互解救,让他们替我们去惩恶扬善,去以柔克凶,去扶危救难,去百转千回……看过的朋友说,这个剧好看是因为这和他以为的法官不一样。我问他哪里不同,他说,感觉法官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他们有具体的情感。具体的情感来自哪里?
具体的情感来自法院的“烟火气”
2015年5月1日,人民法院全面施行立案登记制,做到有案必立、有诉必理。从“审查”到“登记”,虽然只有两字之变,却意味着曾经长期困扰群众的“立案难”问题已经成为历史。
立案庭是法院向人民群众敞开的大门,它有些类似医院门诊大厅的分诊台,不仅能够立案分流,承载的功能也越来越多。剧中立案庭庭长方远自称是“看大门的”,他不是大家印象中坐在高高的法台上,手执法槌的高冷法官。在晋城法院,这样的法官也有很多。
2018年,泽州县法院在川底法庭改头换面成立了“和事佬”调解工作室,进入调解室,迎面而来的“化干戈,公平公正公开;止纠纷,合情合理合法”红色大字特别醒目。随着“乡镇矛调中心”入驻川底法庭,法院选任的特邀调解员、村级调解员队伍,当地党委书记、镇长、政法委员等镇级领导干部,驻村镇值班律师以及派出所、司法所、劳保所、国土所等驻镇联治单位的工作人员,其他社会各界人士等多元主体集结法庭,让川底法庭成了川底老百姓的“解忧杂货铺”。
群众需求是多元化的。我们将解纷触角向基层延伸,就是要强化就地预防化解矛盾纠纷功能,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矛盾纠纷化解的“菜单式”服务。
具体的情感来自法官的信念感
可能,所有法院人的共鸣,源于每一名法院工作人员都能在《底线》里看到自己。不管年龄多大,每个人的成长都伴随着整个时代的变迁与发展,也见证了法院的改革和变迁。但不论是法官、法官助理、书记员、法警,哪怕在法院工作一天,他们依然为推动中国的司法进步发光发热,因为在一件件案件里,一页页案卷中,都留下了他们的名字。
人民法官作为司法者,努力做到兼容时代精神与个体诉求,才能让当事人信服、大众理解和社会认可,形成在一个时代乃至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伟大判决。尤其在民事案件中,法院明确了“不和稀泥”的态度,司法可以同情弱者,但对于违背社会公德和公序良俗的行为不予鼓励、不予保护,法律就是要“平之如水”,不迁就、不纵容。
陵川县法院受理了一起刑事自诉案,同村两家养羊户发生争执造成其中一方受伤。受害人尚未痊愈,被告人身有残疾,承办法官贾卫东背着国徽前去开展巡回审判。群众到不了法院,法官就走出去。
我们注重在群众司法公正感受上下功夫。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感受建立在对司法产生信服,对裁判结果予以认同。只有获得认同,才能在“案结”的基础上递进式实现“事了”与“人和”。连续两年,晋城法院发布10大典型案例,儿童公园落水案、公交车殴打司机案等10件案件入选,明确否定了“谁惨谁有理”“死了人总要赔偿”的想法,从而避免因为“和稀泥”的判决混淆了是非标准,用严肃的法律判决、明晰的司法指导为“扶不扶”“救不救”的“内心挣扎”提供正能量的制度支撑。
具体的情感来自创新的生命力
“雷星宇案”,榕州的方远法官团队、北京的叶芯父女、身在中国香港的徐天律师,以及无数关注这起重大案件的网民,通过中国庭审公开网观看了庭审直播。
所以有人说,法庭上的监控镜头是伸进法庭的探照灯和显微镜,使法庭上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跨时空被定格、被放大、被细读。当庭审可以被直播,凸显出法院走在阳光下的坦荡。同样的坦荡来自于当庭宣判。
去年2月3日,晋城中院审判委员会通过了《关于推进当庭宣判的实施意见(试行)》,要求全市两级法院开庭审理刑事、民事、行政等诉讼案件,鼓励当庭宣判,逐步提高当庭宣判率。推行当庭宣判后,有理有据举证在法庭,由原来的法官开庭“抱着案卷来,抱着案卷走”,变为如今的当事人“揣着纠纷来,带着结果走”,真正实现从开庭到裁判“一镜到底”。
2021年5月7日,晋城两级法院统一挂牌成立执行服务中心。执行服务中心在坚持执行工作对被执行人强制性的基础上,突出执行工作对申请执行人服务性的功能,打通执行服务“最后一公里”。推行执行案款发放“T+1”工作机制,要求案款到账第二天启动发放程序,直接通过立案时预留的银行账户转给申请执行人,7天未发放要报分管院长审批,15天未发放要报院长审批。在实践中,执行案款“T+0”即案款到账后当日发放的占比30%以上,做到款到即发、一秒到账。法院用实际行动向社会宣布,让执行难在晋城不再难。
《底线》已结束,但公平正义永远都不会打烊。就像《底线》给我们的答案:“人生难题,总有办法”。(作者:晋城市中级人民法院 刘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