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没想到孩子充值游戏的钱,能顺利要回来,太感谢法院了。”9月15日,郭某某专程到河津市人民法院,将一面书写着“热情服务、公正执法,办案高效、司法为民”的锦旗送到该院调解员手中。
郭某是一名未成年人,2022年至今年7月期间,他瞒着家人,使用其奶奶武某的手机及身份信息,注册了两款游戏,并陆续为游戏账号进行不等额充值,累计充值9800余元。郭某父亲郭某某知道后,立即通过退费小程序申请退款,游戏公司仅退还1400余元,且无法联系到游戏公司的客服。寻求多种解决途径未果后,郭某诉至法院。
调解员接到案件后,立即安抚郭某某,劝解其别给孩子过大压力,要以正确方式教育孩子,让其相信法律。同时,调解员联系被告,查阅案卷,梳理案情。考虑到二被告均是外地公司,调解员采取了电话、微信等多种方式与被告负责人沟通,从保护未成年人、网络游戏管理、企业发展等角度不断向被告释法明理、分析利弊,劝说被告返还充值款。经过多次沟通协调,原、被告达成调解协议,被告向原告返还了充值款9000元,原告收到退款后依法撤诉。
法官说法
未成年人冒用家长信息实施与其年龄、智力不匹配的游戏充值行为,监护人如果能够举证证明游戏账号确实由未成年人控制和使用,且充值金额明显不合理,可以要求游戏公司退款。游戏公司应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构建青少年模式入口,对未成年人消费性游戏行为进行识别、防范、制止,完善未成年人防沉迷措施。同时,家长需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责任,多一份陪伴和关心,帮助未成年人培养健康向上的兴趣爱好,避免未成年人一味地沉迷于虚拟世界。
本报记者张二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