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策者 省人大代表 梁俊明
背景提示
我省在保障全国能源安全的同时,也饱受生态之痛。大宗工业固废增量仅2022年即达3.9亿吨,环保问题制约经济发展,也难以匹配“两山”高质量绿色发展理念。挑战背后是机遇,在低成本、大规模消纳的底层技术创新基础之上,配套适当技术组合,建设兼具海量处置、变废为用、吃干榨净功能的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打造绿色低碳环保产业链,将开启区域经济第二曲线,变成本项为拉动经济新增长的利润项,推动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
代表献策
建设大规模固废处置利用的基础设施,打造“无废山西”。
拉动固定资产投资。按现有技术水平估计,以固废处理为核心,开创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保守估计增量固废综合利用将带动固定资产投资额在1100亿以上,不算延伸产业链同步可新增就业2.5万人。
打造环保上市公司。通过技术创新、产业集聚和模式构建,极大激活银行低息信贷和大规模民间投资。
形成绿色产业聚集。以千万吨级底层技术,力促绿色建筑建材、余热需求加工制造业、新型陶粒带来的新奇特等绿色低碳产业聚集。既守住传统产业的基本盘,更重视通过转型升级、迭代更新,培育壮大由固废资源化循环利用引发的上下游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推动形成新的产业形态、塑造新的竞争优势,既解决了环境问题,又充实了股权财政,夯实了资源型城市第二增长曲线。
绿水青山四重效应。大宗固废的大规模处置将带来两大类绿色产品,一是大量余热蒸汽;二是替代砂石骨料的低成本绿色陶粒。绿色产品的市场化应用将达成至少四重绿水青山效应:其一是大规模消纳历史存量及增量工业固废。解决目前传统堆填方式和国家环保政策不符的现实难题,达成国家环保目标,为山西传统能源主业保驾护航,释放土地资源要素。其二是降低能耗及碳排放。参考现有技术水平和煤矸石平均热值,据不完整估计,全省煤矸石处置可减碳2400万吨,节能1000万吨标煤,充分发挥了煤系固废的能源属性,同步实现了降低能源消耗和负碳效应。其三是间接带动下游产业节能减排。陶粒对传统天然砂石的替代将产生较大的减重效应,由减重效应引发的下游绿色建材业一系列轻量化设计,将改善建筑业的碳排放和能耗现状,因此大量低成本、轻量化陶粒的市场化应用,将为山西的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提供支撑。其四是避免天然砂石资源开采。低成本陶粒骨料以优于当地石子价格售至砂石骨料市场,用于道路、建筑等基建工程,将进一步减少对天然砂石矿山的开采,真正做到保护绿水青山。
本报记者魏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