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综合

少年的你 我们用心守护

——我省法院多维度开展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工作

  未成年人司法保护水平是体现国家司法文明和法治进步的重要标志。我省法院少审法官饱含着对未成年人的关心关爱,肩负着保障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责任使命,自觉承担起守护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应有责任。
  今年以来,我省法院20个“全国维护青少年权益岗”充分发挥优势作用,在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增强青少年法治意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方面成果突出。6月,省高级人民法院发布“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典型案例、典型事例,向全社会传递人民法院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强化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和治理的坚定信念。

一份提示卡留住一个家庭

  制发人身安全保护令、家庭教育令、关爱未成年人提示卡……我省法院坚信,每一次探索,都可以改变迷途孩子的一生,每一点努力,都可以温暖那个曾经年少的“你”。
  今年夏天,在一起涉未成年子女的离婚纠纷案件中,临汾市永和县人民法院承办法官发现,每当提到孩子的情况时,孩子的妈妈都低头不语。承办法官抓住这一细节,打开了案件的突破口,果断向双方当事人发放关爱未成年人提示卡,从关心孩子健康成长的角度进行耐心细致的调解。最终,起初坚决要求离婚的原告撤回了起诉。正是这张小小的提示卡片,唤起了父母对子女最深沉的爱,挽回了一个濒临破碎的家庭。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一张卡片的作用难以估量,一个小小信箱的力量同样如此。一名14岁女孩因其父母关系不和、长期分居,情绪低落,无法专注于学业,经医院诊断,确诊为轻度抑郁症。面对孩子的处境,家长选择了漠视,渐渐地,她开始悲观厌世,产生了轻生的念头。临汾市吉县人民法院在学校设置的“七色信箱”成了女孩内心倾诉的唯一出口,她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把自己的无助写在纸上,投进信箱。
  没过多久,女孩的父母、心理老师及读到她那封信的“法官妈妈”一起聚到她的身边,倾听她的心声、给她安慰和鼓励。如今,自信开朗的笑容又回到了女孩的脸上。通过“七色信箱”,吉县法院对需要帮助的未成年人进行心理辅导,根据学生需求印发了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材料300余册,妥善化解了一系列涉及未成年人抚养、校园欺凌等纠纷,促进矛盾纠纷源头化解。
  4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涉及未成年子女的离婚案件中开展“关爱未成年人提示”工作的意见》。文件发布后,晋中市中级人民法院于2天后在审理一起追索抚养费案件和一起离婚案件时,发出了全省首份关爱未成年人提示材料,把坚持“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贯穿始终。

筑牢法治防线从校园开始

  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如何共同把未成年人保护和犯罪防治工作落到实处?讲授专题法治课、举办模拟法庭、组织旁听庭审、开展法院开放日活动、培养小小法治宣传员等做法,我省法院从学校出发寻找答案。
  今年国家宪法日当天,大同市中级人民法院举行“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启动仪式,创新“平时教育预防、审时惩教结合、判后帮教扶助”的三位一体模式,为学校、家庭、社会构建起一个协同开展法治教育的良好平台。
  4月,太原市中级人民法院邀请太原市小店区100余所学校的400余名师生代表走进“校园法庭”开展庭审观摩及研讨活动,进一步拓宽了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工作思路,也在未成年人心中种下了法治的种子。
  9月,来自朔州市第七中学的61名学生在朔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开学第一课”。在这里,学生们有了“新身份”,在模拟法庭里有的担任法官,有的担任陪审员,有的担任书记员。针对中学生的身心特点,此次模拟法庭精选了一起因校园欺凌引发的刑事案件。“学生们在模拟法庭的亲身体验中,感受到了法院的庄严肃穆和公正无私,这对他们法治意识、规则意识的培养意义重大。”朔州市第七中学校长说。
  “校园欺凌有很多种,不仅仅是殴打、恶语攻击,还有冷暴力、勒索钱财等。当你遇到或者看到校园欺凌,是选择忍气吞声、熟视无睹,还是勇敢地说出来,告诉家长和老师呢?”“年少的你,如何做到用网有方、恋网有度,有效避免网络游戏对自己的危害呢?”
带着这些问题,大同市第二中学法治副校长张怡红为该校2500余名师生送上了秋季开学的“第一堂法治课”。
  我省法院历年来高度重视法治副校长工作,充分挖掘案例资源,强化以案释法,不断用法治小故事实现“抓前端、治未病”的大进展。

一样的庭审 不一样的重点

  去年12月,在太原市中级人民法院与山西大学共建的“校园法庭”内,来自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山西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师生们“零距离”观摩了一场“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意外怀孕后出于恐慌心理弑婴的案件”,这对在场的大学生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同时,太原中院邀请心理咨询师对在场的大学生进行了应对突发事件和压力的辅导,在场的大学生们展现出浓厚的热情和兴趣。此次把法庭变成法治教育课堂的形式深受学生们欢迎,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的普法体系正在形成。
  晋城市中级人民法院开辟法治专栏节目《公平的声音》,在秋季开学季邀请未成年人审判法庭法官助理做客直播间,为孩子们带来鲜活的案例,直观地讲述大家比较关注的涉及校园欺凌、正当防卫的那些事儿。忻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干警自编自导自演未成年人保护题材微电影《你依然是天使》《守护》,用身边案、身边事、身边人作为原型进行创作,通过大家乐于接受的方式将法治的声音传得更远,帮助未成年人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我省法院少审法官一直以来将最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原则、特殊保护优先保护、关爱感化挽救教育等理念融入少年司法工作,持续深入校园、走进家庭强化教育指导和普法宣传活动。

以小见大 一切从“心”出发

  要定分止争,更要化解心结。走进少年法庭不难发现,法庭的设置与审理其他案件的法庭有诸多不同,这里有圆桌、沙发,还有沙盘玩具。
  做游戏也能打开未成年人的心结吗?乡宁县人民法院通过做沙盘、摆卡片的方式走进未成年人的内心世界,这是法律和心理的一次成功碰撞。他们相信这样的方法能平复当事人情绪、消除孩子的不安、恐惧和抵触心理,由此衍生出了调解五步法,即耐心倾听、引导呈现、自我观察、相互认同、协商解决,不断关注未成年人的情感需求和心理状态。经过心理调解后,很多孩子回到了温暖、阳光的童年。这样的“燃灯”之举并不少见。
  家长特别是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很大,往往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晋中市榆次区人民法院审理的一起涉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中,启动了“合适成年人”参与诉讼制度。临时家长的到来,消除了小军和小古(化名)的恐惧和焦虑,在积极耐心的抚慰、沟通、教育中,两个孩子当庭表示悔过,愿意改过自新。“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在这起案件的审理中更加具象化。

并非一判了之 更要延伸帮教

  翼城县人民法院主动延伸司法职能,邀请心理咨询师一同前往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对一名已服刑期满的未成年人开展回访指导和心理疏导工作。“回归仍是少年”,即将回归社会的未成年人需要更多的关爱和指导,带着这些“精神食粮”,满怀对未来的憧憬和勇气,他们未来的路将会越走越长,越走越阳光。
  “一个都不放弃”是初心、是使命,在未成年人保护这条路上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文水县人民法院、吉县人民法院将关爱未成年人的目光投向了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和孤儿。文水法院“法院妈妈”团队暑假期间陪同孩子们走进审判现场,为孩子们发放学习用品,让孩子们敬畏法律、感受关爱;吉县法院联合妇联、妇幼保健站组建了有21名成员的“爱心妈妈”团,结对帮扶17名困境学生、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学生和孤儿,给孩子们送去图书、衣物等生活用品,通过家访、疏导、法律知识普及等方式送给孩子一束法治的光。

未成年人保护 走心更走新

  社会调查、社会观护、心理疏导、犯罪记录封存、合适成年人制度、家庭教育指导……未成年人审判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经验和做法,我省法院为了维护家庭和谐、社会稳定作出了不懈的努力,这些探索从未止步。
  吉县法院创新“1+6+N”青少年法治保护品牌,以“七色信箱”为抓手,同步开展“六个一”活动,通过前端“防护+教育”、中端“审判+警示”、末端“帮扶+救助”,全方位守护青少年健康成长。
  近日,太原中院少年法庭作为“人民法院少年审判工作成绩突出集体”受到最高人民法院通报表扬。这份荣誉的背后是太原市两级法院持续推进少年审判各项职能落实落地的生动实践。
  据了解,太原市两级法院均挂牌成立了少年法庭,在全省率先实现少年法庭全覆盖,进一步落实审判组织专属化要求。其独创的“1218”少年审判工作机制,实现了少年审判工作从集中管辖到全面覆盖、从侧重刑事保护到全方位保护、从司法单一保护到社会联动保护、从事后保护到源头治理的四个转变。
  太原中院首创的未成年人法治教育平台——并法少审“太原市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工作平台”微信小程序广受大家欢迎,这是将“六大保护”凝聚融合的又一次成功探索。
  挽回一个孩子就是帮助一个家庭,帮助一个家庭就是关爱一群孩子。新时代少审法官,既是审判员,更是“燃灯者”,既要让违法犯罪的行为得到惩处,更要让折翼的雏鸟重新飞翔。我省法院向全社会不断传递着全方位守护未成年人健康的强烈信号,持续提升未成年人审判工作质效,不断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通讯员吴智丽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12-09期

  • 第2024-12-06期

  • 第2024-12-05期

  • 第2024-12-04期

  • 第2024-12-03期

  • 第2024-12-02期

  • 第2024-11-29期

  • 第2024-11-28期

  • 第2024-11-27期

  • 第2024-11-26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