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刘向在《说苑》中认为:“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善于读书,理论知识将成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久而久之,会找到改造现实世界的科学路径。“好读书”不如“善读书”,学以致用,权衡变通,半部论语可治天下。
一本好书就是一个世界,一次阅读就是一趟心灵之旅。北宋时期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堪称“善读书”的典范。司马光不仅达到“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的忘我境界,同时更善于运用读书的累累硕果。据《宋史·司马光传》记载,“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无法入瓮救人,便破瓮让其中之人脱逃,司马光小小年纪就已学会运用“逆向思维”化解危机,诞生了人尽皆知的“司马光砸缸”典故。因时因势因需,灵活运用书中知识,来源于日常培养了好的读书方法。
喜欢读书的人,纸质版的,都喜欢把重要的句子和段落做一个标记,进行摘抄。革命家徐特立先生向来奉行“不动笔墨不读书”,他习惯带着问题、目的深入阅读,用笔墨固定钩沉索隐的思想结晶,而不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如此才能强化记忆,训练思维。学而不思则罔。读书与思考要成为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同等重视,不能偏废,才不至于对书本知识迷惑不解、一知半解,方能深入掌握规律、培厚知识。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读书效果将会事半功倍。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有句名言:“理想的实现只靠干,不靠空谈。”高谈阔论的人于谋事、成事无补,难免沦为纸上谈兵的赵括,真抓实干的人不会耽于读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调查研究才能找到真知灼见,将调研结论与书中知识两相对照,起到矫正勘误的重要作用。1927年3月,毛泽东为了解中国农民运动真实情况,制定正确革命政策,赴湖南农村做了32天的考察工作,实地考察了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五县,形成翔实、正确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为我党后来成功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奠定基础。
创新理论深耕于实践又指导着实践,并非来自坐而论道、闭门造车。我们党的历史反复证明,什么时候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得好,党和人民事业就能够不断取得胜利;反之,党和人民事业就会受到损失,甚至出现严重曲折。只有坚持知行合一,让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哺理论,读书活动才不至于变成一叶离岸的扁舟,才具有可持续的强大生命力与活力。
沈鑫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