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观念里,“毕业即就业”是绝大部分高校应届毕业生的选择。当大多数高校毕业生为找工作而忙碌时,有一部分学生选择暂缓踏入职场。这种现象需引起重视和警惕,谨防“慢就业”转为“懒就业”。
“慢就业”现象的产生,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复杂因素。首先,在多元价值导向下,当代年轻人对就业质量有了更高的期待和需求,有人选择主动“慢下来”,通过备考、游学、创业考察等方式进行自我沉淀和人生规划;其次,平台经济、零工经济等新业态的兴起让收入来源更加多样,年轻人可以通过灵活就业、创业度过缓冲期;再者,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程度不断提升,加之数智化浪潮正深刻重构就业市场,有的人因技能错位、机会匮乏或者观念偏差而被动“滞留”。
无论主动规划还是被动选择,“慢就业”需理性看待。诚然,暂缓就业是当下不少年轻人应对压力的策略之举,以一时的“慢”谋求未来更好的发展,但要警惕“慢就业”异化,拖延成为“懒就业”甚至“不就业”。长期失业的阴影,不仅会带来心理焦虑、贻误青春等个人问题,还会诱发家庭矛盾、破坏亲子关系。另外,青年群体拉长择业期,容易打破人才输出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平衡,造成“有人没活干,有活没人干”的尴尬局面。因此,要引导大学生根据实际谨慎选择,避免盲目跟风,在“慢就业”中虚度年华。
破译“慢就业”心锁,高校是关键一环。近年来,我省各高校着眼能力跃升,全力为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保驾护航。从山西工商学院构建全员参与、全过程培育、精准帮扶“两全一精”就业帮扶体系,到中北大学开展主题活动引导毕业生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再到晋中信息学院创新构建“完满人格”五维闭环工程,培养学生能抗压、善协作的职场能力……加强职业规划教育,升级人才培养模式,提供精准就业指导,方能助力人才与市场更好匹配,切实打通大学生就业“最后一公里”。
“就好业”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努力。政府需精准施策,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大力度稳岗促就业;家长需开明理解,尊重子女的发展意愿和职业规划;社会需开放包容,破除“考公至上”“初职定终身”的固有思维,为年轻人营造更加宽松的就业氛围。当各方力量同频共振,广大毕业生便能轻装上阵,卸下思想包袱,勇敢追求梦想,在慢而有度、厚积薄发中实现人生价值。
李泽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