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民事案件,当事三方均为重点民营实体企业;一纸服务合同,牵涉数千劳务派遣人员切身利益,看似普通的合同纠纷案件,却关系重大。若简单判决,办结容易但效果不好,还可能波及辖区市场生态;法院有意促成和解,但三方却各执己见,不愿作出让步。近日,太原市小店区法院经过努力,最终以调解方式化解了这起合同标的2000余万元,关系3000余名劳务派遣人员的涉企民事纠纷案件,最大限度保护了市场主体及劳动者合法利益,实现了多方共赢,充分体现了法院全力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决心与能力。
该案为服务合同纠纷,案涉三方当事人均为民营企业。A公司系为B公司、C公司提供劳务派遣人员的公司,三公司因劳务派遣协议的履行产生争议。A公司的诉请涉及3000余名劳务派遣人员管理费、五险一金以及部分离职员工的未发工资,诉讼标的达1000万余元。在案件审理过程中,B公司向该院提起反诉,请求A公司支付违约金并返还监管账户中的余额,标的金额近900万元。
此案涉及本省重点外商投资企业、省外合作企业以及劳动者的切身利益,关系到企业发展要素的支撑和资源的流动,也关系到辖区内市场主体的生存发展环境。由于案件涉及的证据材料多,为确保查清案件事实,承办法官积极联系当事人补充完善证据,方便对方提前查阅,并先后组织了庭前证据交换、开庭审理等,以保障案涉企业充分行使诉讼权利。
承办法官认真梳理了案件脉络,结合庭审情况和双方证据,认为此案较为复杂,案涉当事人均为民营企业,且背后涉及3000余名劳动者的实际权益,如果简单判决,社会效果较差,既不利于涉案企业的生存发展,也不能很好地保护劳动者的实际权益,通过协商处理解决纠纷则更符合各方的实际利益。为促成当事人达成和解,化解双方矛盾,承办法官与三方当事人分别展开谈话,分析矛盾症结所在。当了解到当事人存在长期合作关系,曾因同类纠纷有过诉讼和解的经历后,更加坚定了法官努力调处化解此案的信心。
为了查清事实、分清是非,承办法官一方面积极搭建磋商谈判平台,另一方面为各方讲清法律关系、摆明法律后果,从市场主体预期利益和长远发展角度为当事人分析利弊,赢得了当事人的信任。当事人亦统筹考虑发展前景、企业形象、劳动者权益和诉讼成本等多方面因素,在法官的耐心工作下,各方均认识到法院力促调解的善意,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也得到了激发,三方最终放弃执念,求同存异,达成了和解。
通讯员解恬祺 王之风